“我家孩子不够自信”“我家孩子胆小”“我家孩子内向”“我家孩子特别敏感”“我家孩子慢热”……
每当家长这样介绍自己孩子的时候,都显示出一种好像对不起谁又要保护自己孩子的语气,也有家长带着浓重的忧虑。
有些家长饱受自卑之苦,所以特别强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信地长大。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但自信并不排斥自卑。我们可以把自卑分为自卑心理和自卑人格两个概念。自信与自卑人格是相对的,与自卑心理是相偕的。
人天然有自卑和自信两种心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万物皆备于我”(孟子),“我在摧毁一切障碍”(巴尔扎克),“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卡夫卡)……正因为人有自卑心,才有敬畏心,才有自省心;因为人有自信心,才敢于探索、创造。
孩子面对这个陌生而庞大的世界,有许多好奇,也有许多畏惧。他们需要观察、尝试、探索、破坏、适应……孩子表现出来的胆小、退缩等都是自然的。
除非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大部分人无法笼统地判定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有时候我们是自信的,有的事情上我们是自卑的,面对有些人我们是自卑的,有些场合我们是自信的……孩子的这种交替变幻更频繁,有时候“人来疯”表现特别优秀,有时候退缩忸怩特别让家长觉得丢面子;有时候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羞恼,有时候又因为和别人一样而羞愤;青春期因为被爱而自信,又因为担心配不上爱人而自卑;有时候因为成功了而自信,有时候因为成功了而自卑——担心不能再成功……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次自卑或一段时间的自卑、某些方面的自卑而“判决”孩子。
人的自卑源于对自然的敬畏,也源于对人自身不完美的认识。这种来源的自卑是有益的。有一种自卑是有害的,严重的可能会不可修复,形成自卑人格,那就是由人设计的制度长期对人压制、羞辱,由人对人施加的长期侮辱、贬损,由来自亲人的溺爱而造成的自卑。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是否在做这样的事情?这是需要反思的。
现在,由于过于崇尚自信、拒绝自卑,我们已经将自信脸谱化了。经过一些训练和学习,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一些“自信”的动作、表情、言辞。保险业、推销业,尤其是传销业,把培养“自信心”做到了极致。而对自卑又进行了扩大化,凡性格内向、敏感、慢热、胆小者都有自卑嫌疑。
如今人们对内向性格有诸多误解。媒体在报道极端犯罪事件时,总会强调犯罪者性格内向。许多教师认为内向的孩子不能积极主动表现自己,不够自信。家长们担心内向的孩子总被忽略,不易成功。
性格就是特点,哪有优劣之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矛盾复合体,每一个人都是既外向又内向的,只能说有人偏外向多一些,有人偏内向多一些。不管是气质类型的划分还是星座、属相的各种分析,都具有相对性。一个人幸福与否、成功与否,与内向、外向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利于内向性格的社会认知呢?不可否认,每种性格的确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完美的性格。作为自然人,性格没有优劣之说,但作为社会人,就有优势劣势之分了。在不需要频繁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比如农业社会,人们可以更多地保持自然人的状态。如今是社会分工细化、社会合作密切的时代,每个人都要融入社会系统,需要人们“超我”的部分要大过“本我”的部分。内向的人更倾向于选择独善其身的生活,在职场上需要克服的困难多一些。
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完善自己,教育有责任培育公民素养,使人的行为得以突破性格局限。另一个促使性格趋于完善的路径是文化,通过读书学习从而修身养性,一个有修养的人,可自处,亦可合作。
作为教育者,家长、教师要考虑的不应该是如何培养自信、消除自卑,而应该是如何不毁掉孩子的自信,如何不制造自卑。
(作者系日日新学堂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