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妈妈新年吉祥如意,扎西德勒!”援藏支教3年半后,安徽省淮北市第七中学教师刘先美春节探亲回到家中,收到支教地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师生源源不断的祝福语。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2017年,刘先美积极响应号召,申请成为安徽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中的一员,在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支教。
“很久以前,我从报纸杂志上看到一些藏族孩子皴裂的小手和渴望知识的眼神,当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我想去西藏,想把这些孩子拥进怀里,想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刘先美说,当援藏的机会摆在眼前时,她没有丝毫犹豫。
此情难舍在山南
刘先美起初也没想到,一去西藏竟然就是好几年。
2018年,原本该结束援藏的刘先美不舍学生再次留下。2019年,她踏上了为期三年的第三次援藏之路。在第二故乡,刘先美倾情三尺讲台,把爱和希望播撒在雪域高原。
初到山南,知道西藏低压缺氧,刘先美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很快,被称作人间圣地的山南还是让她有了畏惧。气喘、胸闷、头痛欲裂,嘴唇发紫干裂,鼻子里是一团团的血块,还大把地掉头发,稍微走快一点就头晕目眩……高原反应让刘先美吃不消,她吃高原安、喝红景天,自我“疗伤”,顾不上身体不适便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好几次,上完课都是被学生扶回宿舍,刘先美硬是“咬紧牙”坚持了下来。
除了气候难以适应,由于风俗习惯、观念的差异,初来时与本地师生的交流困难也让刘先美颇感头疼。但刘先美不停地问自己一个问题——“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刘先美珍惜援藏支教的每一天。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学队伍”
任务重、责任大,刘先美在藏的每一天,没有一天敢懈怠。
带两个班的语文,刘先美一周有26节课。课前三分钟,她带孩子们一起玩成语接龙游戏,进行生字词速写比赛、即兴表演、主题演讲等。课堂上,她尽量放慢语速、多写板书,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调动孩子的兴趣。课后,刘先美对孩子交上来的作业,经常当面批改、个性辅导,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对症下药”。刘先美还组织创建校园文学社、朗诵社,端午节教学生包粽子,中秋节带领学生诵读经典美文,国庆节组织爱国主义征文诗歌朗诵比赛,引导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孩子喜欢,当地教师也“眼前一亮”。
自2017年8月援藏支教以来,刘先美始终把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学队伍”作为支教目标之一。在学校,刘先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汉语教研组长,每周一下午的汉语组集体备课日,她安排三个年级组的教研活动集中统一进行,促使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常态化。
同时,刘先美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统编教材线上培训等校本培训,更新受援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带领本地教师积极申报课题研究;通过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师徒结对”,不断提高当地教师队伍的水平。
“要真正发挥‘传帮带’作用,自己就得在各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因此我一直以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刘先美说。
爱这片蓝天,更爱这里的孩子
在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刘先美留下了太多的故事。
去年疫情期间,刘先美开通网上空中课堂。当了解到一个叫桑旦的孩子每次只能到外面的山上去搜索网络时,刘先美通过支教学校联系到当地电信部门,帮桑旦家装上了无线网。格桑顿珠上课不方便,刘先美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单独给他上网课。即使是寒暑假期间,在淮北老家休假的刘先美,对学生的网上辅导也从没间断过……
带高三毕业班,刘先美“放不下”朝夕相伴的学生。高考期间,她主动担任考点“体温检测员”,给学生加油鼓劲。高考结束,她担任学生“志愿参谋长”,为学生提供志愿填报辅导,“当学生们收到录取通知书,感谢的话语刷屏时,我比学生还高兴”。学校招募义务安全消防员,刘先美第一个报了名;在山南特殊教育学校,她帮助残障孩子洗头洗衣服;几年来,刘先美向藏族同胞爱心捐赠款物价值1万余元。
在山南,刘先美还结识了一个藏族“女儿”,名叫平措央金,那是她在党员“一帮一”活动中结对的帮扶对象。平措央金家庭贫困,腼腆不爱说话。只要有空,刘先美就找她谈心;冬天看到平措央金没有厚衣服穿,刘先美跑了好几家店给她买羽绒服……在不断关心和赞扬中,平措央金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进步明显。
“工作被认可,师生有进步,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有我最长情的牵挂!”刘先美牢记入党誓言和教育初心,援藏之初儿子正读高三不能监督陪伴,父母体弱多病不能床前照顾尽孝,弟弟病逝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孩子说:“为了自己的理想,妈妈我支持您!你放心去吧,我会比您不在的时候做得更好。”
在《赴山南支教有感》一诗中,刘先美这样写道:莫问风尘染面黄,山南学子最牵肠。失眠多为雏鹰计,高反犹思育格桑。三尺讲台谁记我?千支粉笔雪兼霜。天公若许青春驻,无悔尽燃红烛光。因教学成绩优异,刘先美荣膺西藏自治区骨干教师、山南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援藏干部等称号。
“我喜欢这片蓝天,更爱这里的孩子。”刘先美说,沐浴教育之光,这群高原雏鹰一定会展翅翱翔,这些格桑花一定会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