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我的课程观巧用材料入课程

[db:作者]  2021-03-17 04:13:00  互联网

    开设地方课程时,有许多可供使用的课外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往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也受制于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不能真正理解这些材料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探讨如何科学利用课外资源,优化地方课程的开展和实施。

    关注主体性。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情,结合课标与教材对目标、内容和活动进行合理定位,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引导学生以任务为驱动,进行课前探索并搜集课外资料。此外,教师在尽量保持材料原有属性的同时,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筛选和加工。

    突出典型性。教师可以借助前置任务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走访、讨论、调查等实践活动,搜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材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选择典型材料加工成合适的呈现方式,如实物、文字、绘画、小报、照片、音频、视频等。

    体现时代性。教师可以搜集学生走街串巷的照片,将其呈现在课程之中,引起学生共鸣,增强他们的代入感。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地图、学习强国等APP上的地域性资源,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进一步凸显课程的地方性特点。巧妙运用学生生活中的话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习于细微处悄然发生,使教学过程变“有痕”为“无痕”,提升课外材料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探究文化内涵。地方课程离不开与地方相关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抽象名词,学生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深入解读地理文化背后的深远意义,理解文化的价值和内涵;这时教师再展示更加深入有据的文字描述,就可以依托史实记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体验人文关怀。学习是由内需到内化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古今呼应的意识。在引导学生体会地理文化今昔不同面貌的环节,教师可以先出示对比图,让学生观察后谈体会,接着讨论保护措施,再让学生结合经历谈感受,最后有层次地生成学习报告。这样的课程更加丰盈,也更具有人文关怀的特性。

    强调自主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家乡的地理文化展开持续性关联研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好的课程源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还要帮助他们运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指导生活实践。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适当拣选、适时运用、适度拓展课外材料,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维度,又能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发展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挖掘课外材料的文化内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实现地方课程的教学愿景。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1-23/xw_1556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