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荐语
以汉字和诗词为主要形态的中国文化,或许只有走出国门才能真正彰显出魅力。而这样的魅力如果同儿童和教育交融起来,就会散发出更加美丽的光芒。
《遥远的彩虹班》以小说的体裁,讲述九岁男孩苏远跟随父母来到南非的开普敦后,在异国他乡的汉语荒漠里,“开垦”出一片汉字的绿洲。于是,七个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了像彩虹般多彩的中文班,从而在异国他乡有了学习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接力。
作为荆凡艺术成长小说的第二部,《遥远的彩虹班》将故事的精神内核指向了“自我适应和自我和解”,不仅彰显文化的魅力,也切中了成长的要义。
————————————————————
如果说荆凡2018年出版的《颜料坊的孩子》是一次视点向内的关于民族性与文化价值的凝视与发掘,那么其新著《遥远的彩虹班》则完成了视点的外移,在更广阔的国际视阈中探讨文化里的中国。
《遥远的彩虹班》是一部具有“诗”之内核的儿童小说。文字的诗意、场景的诗化、主题的诗性,让作品在雅致中具备了一种沟通传统与当下、对话民族与世界的特质。
故事开篇便是一次难忘的“飞行”。那一段极具古典气质的描写,让小说起笔便彰显出汉语独特的魅力——音、形、义的调和,音韵、节奏、气质的共鸣。可以说,小说以美的“力行”在儿童文学场中重申母语的尊严,在内容与形式的共振中让诗性纵横交错,无声潜入文本的机理。
在叙述学层面上,这部小说别出心裁地以“出离、融入、影响、‘归’仍‘在’”的外在线索凸显文化内蕴与交流主题,于传统形式的巨树上开出更具文化气质与现代思辨的花朵,别致而深刻。
初到异乡的主人公苏远是寂寞胆怯的,语言的隔阂让他游离于家校两种文化语境。“彩虹班”的出现,既是一种新尝试,亦显示出“根性”的强大生命力。与以往“走出去”的形式不同,这是一次敞开的扎根。学生都是先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影响从而主动参与的。作为“传播者”的林如荠,最初甚至是以一种被动的形式走上讲台,那个让自己的孩子亲近母语、亲近诗的个人化初衷,也因此被推广成为更具文化意味的抱负。可以说,《遥远的彩虹班》是在对普通人、常情事的书写中,折射出当代中国巨大的国际影响,而作为根之所在的传统文化,其重要作用便在“彩虹班”的开设、发展与承续的过程中被不断隐写,这让小说宝蕴光含、真挚动情且有一种大音希声的内部感受。
“彩虹班”的课程是诗,小说的本质也是诗,作者始终紧扣这条明暗相交的线索,张弛有度地将故事讲述。我们能够在课堂上看到,传统诗词在不同肤色不同国籍孩子身上呈现出的美妙效果,他们学习的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更在这个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涵。
可以说,“彩虹班”的诗教是内外兼修的培育,是文化与品格的塑形。而小说以故事宣告着:诗是远大,也是无穷。
(作者系天津市实验中学教师、天津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