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周末就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参加学科培训。”“现在,老师们一有时间就在讨论研究教学方法、作业设计。”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许多教师、学生家长都在议论“双减”政策带来的变化。
拓宽办学视野
让管理“活”起来
“搬进新学校,教室环境、设施设备和课堂氛围都变样了。”邻水县丰禾镇第二小学的肖老师正在给学生讲作文课“我们的教室”。
2021年秋季,丰禾镇第二小学建成投用,县职教中心投入使用,鼎屏镇中实现搬迁扩容,鼎屏镇第三小学成立南校区,为学校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学校共同体建设,利于学校管理,也利于政策落实。”邻水县教育部门领导介绍。2021年,邻水县启动了“鼎屏镇第三小学+南校区、丰禾小学+丰禾镇第二小学”共同管理模式,探索跨区域办学之路,推行“城区学校+边远薄弱村小”“一校带一校”远程互动,有力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自“双减”政策出台后,邻水县集远程教育优势,采用直播、录播、植入、观摩4种应用模式,为25所薄弱学校搭建了资源共享平台,“双减”政策在偏远薄弱学校落地生根。
精心设置课程
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邻水县聚焦课堂教学改革,让师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鼎屏小学坚持“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的理念,整合品格教育、艺体“2+1”、课后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鼎屏镇第三小学通过深度挖掘体育项目的综合育人价值,打通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把握住教学中的智趣、生动与审美。八耳小学则以二十四节气为突破口,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探索“耕读+”教育模式,形成了“思品渗透乡土情怀”“语文融入田园写作”“科学渗入农业发展”“体育贯穿时令健康”“美术绘出节气色彩”等特色课堂,让学生们亲近自然、亲近土地,培育乡土情怀。
优化作业设计
让巩固“活”起来
“举学校教研组之力,研讨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优化方案,在片区辐射带动。”教研员忙得不亦乐乎。
在柑子小学,教研组以“加强随堂课练习,夯实学生学习过程”“作业讲评课策略实践探究”“错题变式训练研究”为切入口,打造“学为核心”的课堂。袁市小学将大课间常规与特色相结合,探究艺体作业分类设计、菜单式作业设计策略、反馈与评价管理,让艺体作业有的放矢。北城学校坚持思维型、实践型、创新型作业“三布置”原则,构建“语文阅读+写作、数学计算+思维同步、英语听读+口语训练、体育技能+亲子互动”学科模式,探索“跨学科+综合作业”融合模式,形成了“套餐、快餐、送餐、点餐”作业,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邻水县还先后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办法》《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围绕“基础性作业+弹性作业”两个维度,从课堂、课后、社会实践3个方面具体落实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整治培训机构
让课后“活”起来
“我儿子回来没有作业了,就是看看课外书。”玉屏社区的王先生说,“去年上半年,周末都把儿子送到补习机构去补习,有苦难言。”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邻水县对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零容忍”,已取缔16家无证无照学科类机构,整治了5个违规广告,3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停止营业。
鼎屏四小的课后服务时间,陶艺社团的学生置身陶艺坊,沉浸在手脑并用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与陶魂瓷韵的美妙中;书法社团的学生练习书法,历练工匠精神与规则意识;民乐社团的学生轻松整齐地弹奏着《二泉映月》,陶醉于音乐的魅力之中。
邻水县还依托少年宫平台,让学生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各校还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野、来到工厂,触摸真知、体验生活,让学生“耕于行、游于艺、修于身”。
周末,学生和家长一起打篮球、绘画、登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的作业少了,课外也没有补课负担,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心情更加舒畅,学习兴趣也变浓了。”学生家长刘女士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双减”政策实施后,在川东偏远的邻水县,学校课程更丰富、课堂教学更高效、学习效果更明显,学生找到了久违的快乐,教育回到了原点、回归了本质。
(秦洪坤 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