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别人千方百计调到好学校,王叶龙却一次次回到特殊教育岗位,“这里不能没有我,我是党员,更要走在前,干在前”!
王叶龙19岁成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曾两次调到普通学校任教,工作顺心,生活如意。2010年,又一次面临选择,36岁的王叶龙毫不犹豫地从县里最好的学校回到正在筹建的浙江省宁海县培智学校,先当副校长,后任校长,再也没有离开。
11年来,王叶龙带领27名教师,历尽艰辛,将宁海县“三残儿童”入学率从42%提升到98%,书写了一曲特殊教育的新时代赞歌。
“每一个孩子都是从角角落落找来的”
前些年,一些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陆续撤销。对于王叶龙来说,撤销意味着不断换学校,从奉化市聋哑学校到宁海县聋哑学校,再到宁海县跃龙中学……但对于身患残疾的孩子来说,撤销就意味着失学。
2010年,为了解决智力残障儿童的入学难题,宁海县决定筹建培智学校,36岁的王叶龙进入候选行列。
科班出身的王叶龙是浙江省温岭特殊师范学校首届毕业生,他执教的聋哑学校毕业生每年都在浙江省、宁波市中考中名列前茅,还有学生大学毕业后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这一次,王叶龙主动提交了请调报告,“回家了!”返回特殊教育这个“家”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把孩子找来上学。
当时,王叶龙手里只有一份残联提供的档案名单,这份名单记录着1990年后出生的申领过残疾人证的未成年儿童。这些孩子是否还在?有没有搬迁?如何让家长知道有这么一所专业的特殊教育学校?
宁海县狭长而多山,18个乡镇街道一大半为山区。王叶龙是外乡人,语言、地形都不熟悉,但他还是怀揣着一本笔记本,骑上摩托车,开启了“寻生”之路。
各种困难,难以想象。王叶龙独自一人,整整走了7个月,顶风冒雪、穿山过溪,有时为了一个学生要来回走好几天。
“这些孩子大多在农村,我先去村委会问,如果找不到人,再去派出所查。当时给我的名单有210多名孩子,我一个个筛查过来,最后找到90多名智力残障儿童。”王叶龙回忆说。
2011年,学校建成开学,迎来了第一批40名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从宁海的角角落落找来的,他们的情况我最熟悉不过了。”王叶龙说。
在过去的11年里,王叶龙一直坚持走家串户,走进了宁海县330余户残障儿童家庭。每个月,他还会抽出5天时间,为那些无法到校学习的特殊儿童送教上门。
“有多少困难就有多少爱”
培智学校与其他学校的教学目标很不一样,教师要更多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最终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独立。
“上厕所、穿衣服、洗脸、吃饭等无比正常简单的行为,在这里往往要重复几百遍、几千遍,演示给孩子看。”王叶龙说,“最简单的生活技能对智力残障儿童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是我们的老师会一遍遍耐心地教”。
叠被子是宁海培智学校学生必须学会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为了让他们熟练掌握,课堂上教师手把手教,看似简单的动作,孩子记住了第一步忘记了第二步,记住了第一遍忘记了第二遍。于是,重来,再示范,再练习。一遍又一遍,简单的动作要教上几个月,示范上千次。
“有时候,老师的付出并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他们会生气,甚至还会打老师。”王叶龙平静地说。
一次,学生小红的狂躁症发作,在安抚过程中她突然拿起一把椅子砸向王叶龙的手臂。当时,王叶龙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疼痛难忍才去就医,发现手臂已骨折,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此落下了病根。
但是,面对这样的学生,王叶龙和老师们从未放弃,只是将他们当作淘气的孩子,始终以微笑去面对。王叶龙说:“我们不会放弃微笑,这是给孩子最好的鼓励。”
平时,王叶龙尽量创造真实生活情境,开展生活适应教育。
外面的超市不让学生进入,王叶龙领着教师在学校建了超市,交给学生管理;保证每个学生每天1个小时以上劳动时间,给花草浇水、整理宿舍内务、打扫教室;引导学生讲规则,在规定时间做说好的事……
“对于智力残障儿童,吃喝拉撒都是挑战,可以说,有多少智力残障儿童就有多少困难,但是有多少困难就有多少爱,我们要用无私的爱帮助他们成长。”王叶龙说。
“一家人吃饭都要预约”
采访当天,王叶龙满脸透着疲倦。原来,前一天晚上为了照顾一名吃玉米呛到气管的学生,他在医院忙到了凌晨1点。
“每个月都会有六七起意外,多的时候一个晚上发生一两起。真是手忙脚乱,一个孩子还在急救,另一个孩子的癫痫病又发作了,所有孩子哭成一团。”即使当了校长,王叶龙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他是教师眼里的“拼命三郎”“救火队员”。
同事何欣说:“在分值班表时,王校长总是给自己多排一些,给我们少排一些,每天他都是最后一个离校,加班加点更是常事。”
最晚离校,是因为王叶龙放心不下学生。晚上8点半,学生上床准备就寝,王叶龙总要到宿舍走上一趟,看上一遍,等学生都睡着了才回家。有时候,学生半夜生病或者跌伤,值班教师打来电话,王叶龙总是第一个赶到学校,送学生到医院。
忙碌是王叶龙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这让他很少有时间跟家人在一起。妻子江晓玲说:“有时候,一家人吃顿饭都要预约,不过我们都理解和支持他。”
但对于学生,王叶龙从不吝惜时间。比如学生小美,她是王叶龙在2012年三次家访之后才顺利入学的贫困学生。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小美只穿一件薄夹袄和一双塑料鞋”。小美先天残疾,出生后母亲离家改嫁,父亲外出打工多年杳无音信,只能跟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靠爷爷给人看门换取一点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小美的困境让王叶龙心痛。他牵头成立学校扶困小组,随时为小美这样的特困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同时从学校有限的办公经费中列支专项助学经费,为全校学生免费提供春夏冬三季校服,免费给学生提供床上用品、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对困难家庭学生免除全部餐费。
王叶龙还积极争取社会补助,建立了宁海县特殊儿童帮困助学基金、孙均六奖教助学基金等多个助学基金,重点帮扶家庭极度困难学生,同时通过宁海教育局专项助学行动进一步解决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困境。
“让孩子有尊严地活下去”
“每当学校起床铃声响起,我知道孩子都在等待着我的关注。”从洗脸、穿衣、上厕所到吃饭、学习……因为了解,王叶龙知道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他会根据学生障碍程度的不同,细心地为他们创造不同的学习环境,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量身打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方案,实行个别化教育。
有的学生情况较好、症状较轻,为了满足这类学生生活适应性发展的需要,学校会给他们打造一个更加贴近正常儿童学习的环境,分派教师按路线接送他们到普通学校的卫星班上学。
小明是王叶龙负责接送的一名学生,他的所有变化,王叶龙看在眼里。
“他喜欢音乐,我每天早上会在车里准备他爱听的歌曲,让他开心快乐地开始崭新的一天。当然我们俩也时不时会因为哪首歌好听发生争执,就同家人一样。”王叶龙说,每天下午自己去接小明时,都会看到他在学校门口急切地等着自己。
4年来,小明改变了许多,再也不会因为不可控的行为把车门摔得“咣咣”响,他会主动地跟学校门口的老师、保安师傅挥手告别,还会把这一天来发生的有趣事情跟老师分享。
宁海培智学校目前有99名15年一贯制学生,学校开办以来,王叶龙一共陪伴了包括送教上门学生在内的243名学生,学生的点滴成长和妥善安置是他最大的快乐。
“陪伴15年,牵挂一辈子,我愿意一直陪伴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有尊严地活下去。”王叶龙说,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学校旁边能够建一个解决毕业学生就业、生活的场所,“这样能够就近安置学生,便于跟踪帮扶,他们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