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劳动教育从正确理解概念开始

[db:作者]  2021-12-0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学校将数学课与劳动教育融合,学生在铺草皮。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供图

    ■聚焦中小学劳动教育(上)

    【编者按】

    近期,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会议提出,新时期劳动教育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劳动教育“一育”和劳动课“一课”的关系,防止窄化;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关系,防止走偏;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成绩的关系,防止阻力;劳动教育规定要求和实施能力的关系,防止低效;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关系,防止推诿。本刊特别推出“聚焦中小学劳动教育”系列,本期刊发上篇,邀请专家和校长探讨如何厘清内涵,正确看待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一育”和“一课”的关系。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相继出台,全国范围内劳动教育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与此同时,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最为典型的两种偏差是“有劳动,无教育”现象和对劳动教育“动动手、流流汗”的误读。

    两种实践偏差的背后

    所谓“有劳动,无教育”现象,是指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将学生带到劳动现场就万事大吉、就算是“开展了劳动教育”的简单思维和粗糙做法。具体表现为在劳动教育形式上用直接劳动代替对劳动的教育设计,在资源开发上将劳动教育资源简单等同于劳动资源,在评价上则用对劳动成果的评价来取代对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果的评价等。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的产生,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的懒汉思维在作怪,其结果有可能是“反劳动教育”的。比如很多学生在体验到真实劳动的艰辛之后,产生了逃避劳动的观念与行为,而这刚好违背劳动教育希望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初衷。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所谓对“动动手、流流汗”政策的错误解读,就是借“动动手、流流汗”将劳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简单化。一个普遍但是荒谬的劳动教育场景是:小学生“种庄稼”、中学生“种庄稼”,大学生还在“种庄稼”。

    鉴于劳动教育有历史的继承性,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也的确相对缺乏体力劳动锻炼的实际,劳动教育中应该让孩子“动动手、流流汗”,但是实践过程中将全部劳动教育等同于“动动手、流流汗”,就是对劳动教育的误读。这种误读会误导儿童对于劳动概念的准确理解,以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不流汗的工作就不是劳动。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劳动教育模式的惯性思维无法回应新时代对于劳动教育的迫切诉求。

    无论是“有劳动,无教育”现象的产生,还是对“动动手、流流汗”政策的误读,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没有形成对劳动教育概念及其与德、智、体、美“四育”关系的正确理解。所以新时期学校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就一定要从正确理解劳动教育概念开始。

    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概念

    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其实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换句话说,当我们要通过劳动教育培育热爱劳动等劳动价值观时,劳动教育就是德育;当我们要让儿童思考劳动过程的原理、奥秘时,劳动教育就成为智育;当“动动手、流流汗”发挥强健体魄、增强体能作用的时候,劳动教育已经是体育;当我们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美的成果,劳动教育就是美育。人为将劳动教育像切豆腐那样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刀两断,让劳动教育成为一个独立、孤立的教育形态,本来就是错误的。

    从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看,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与生产劳动意义上的“劳动”并非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劳动教育是基本素养到真正劳动实践的“中介环节”。也就是说,德、智、体、美着眼点在于人的基本素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则是对基本素养的培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是一般素养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以致用”,或者德智体美学习之后的“理论联系实际”环节。这就意味着:劳动教育应当通过特定劳动实践形式与教育目的的自觉衔接,实现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素养之“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育。同时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劳动教育是一个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杂糅在一起的复合性教育概念。

    对劳动教育概念的准确认识、把握十分重要。若我们否认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就一定会非让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生硬“区别开来”不可。若我们否认劳动教育是基本素养到真正劳动实践的“中介环节”,就一定会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体力锻炼”。其结果当然就是“有劳动,无教育”现象的产生,以及对“动动手、流流汗”政策的误读。

    明晰劳动教育概念的意义

    明晰劳动教育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质是否定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结果是,学生虽然劳动了,却没有接受劳动过程中应该接受的德、智、体、美教育——即没有更热爱劳动(德育),或者没有科学技术的“学习”(智育),没有真正上动手、流汗、强健体魄(体育),没有体悟到美是由劳动创造的(美育)。故要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反其道而行之,让原本单纯的劳动过程与德智体美等教育目标建立自觉、自然、内在的联系。

    第二,让“全方位”劳动教育成为可能。承认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劳动教育是基本素养到真正劳动实践的“中介环节”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解释世界”——从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硬性区别开来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劳动教育开展的时空一下子开阔了。教育工作者不再仅仅纠结于为如何开展每周一课时的劳动教育而烦恼,所有学科教学及学校教育活动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广阔的舞台。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以及“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等目标也就自然得以落实。

    第三,防止“劳动教育”成为“反劳动教育”。明晰劳动教育概念不仅可以让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以及“五育融合”等目标真正实现,而且更有利于克服劳动教育某些“反劳动教育”的错误倾向。

    所谓“反劳动教育”,一是指劳动教育目标上的反效果,比如参与劳动让学生更不热爱劳动;二是指劳动教育内容上对孩子的误导,如片面将农业劳动看成是劳动的全部,无视脑力劳动占绝对主导地位等事实,严重误导了孩子对当代劳动概念的准确理解;三是指劳动教育形式上的“反智”,如故意让学生“浇大粪”,还美其名曰“锻炼学生”。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则应当注意在形式上更有美感、主体性,避免劳动教育形式的简单化,以适应当代青少年自由个性的发展需要和新时代对于“创造性劳动”的强烈需求。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1-12-04/xw_15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