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百年回望与重识——《觉醒年代》里的青年救国之路

[db:作者]  2021-05-05 05:42:09  互联网

    献礼建党百年“理想照耀中国”系列红色剧作《觉醒年代》,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历程的电视剧,其镜头对准了百年前的乱世,直面“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史”——众多革命者在新文化运动中开启民智、传播思想、追寻真理,不断探寻救国之路的蓬勃热血……影视化中随处可见的隐喻、历史重现般的火热青春、经典重构的剧情台词,都让人时不时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很多观众表示通过剧作重新认识了比历史课本上更艰难、更热血的探寻救国真理之路,认识了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由此,可以看到导演张永新所带领的创作团队的用心,也能看到剧本的高品质。毕竟,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能守得住“真”的本就不算多,能身临其境“唤醒”观众的更是寥寥。

    编剧龙平平将目光锁定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艰难探索阶段,以北京大学为核心方位、以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杂志为线索,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觉醒年代》精心刻画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的艰难探索,蔡元培、鲁迅、辜鸿铭等民国时代文人的革命风骨,以及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英烈人物的热血岁月,当然也有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一辈革命领袖的青春时光……

    在那段时光里,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带领下,秉持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开放态度,坚守“爱国”的核心宗旨,充分体现了追求真理、引领时代的最高学府的担当,兼有鸿儒大徳的君子之风、尊师敬贤的礼仪之风和宁折不弯的文人风骨。那段岁月激情澎湃地呈现出一首生动的革命时代青春之歌,一幅百年前壮怀激烈的家国乱世图。

    在卓越人物之外,《觉醒年代》中关于主线《新青年》的几个“高光时刻”也值得仔细品味——它们均来自《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一是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早稻田大学除名的李大钊,1916年在日本写下《青春》一文,作为其人生的宣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这样的宣言既对应随后以学生为主体掀起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之“青春之力”,也彰显李大钊以38岁的年轻生命为革命鞠躬尽瘁的“青春之躯”。前后对照,读来颇有壮阔气势。

    二是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发表《体育之研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之主张。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年轻的毛泽东看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倡武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他在文章中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同时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和“体育占第一位置”的思想。而百年后的今天,重读《体育之研究》,依然有振聋发聩之感——10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要研究体育的问题。

    三是1918年周树人正式以“鲁迅”为笔名完成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引发《新青年》编委和青年学生的热烈讨论,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小说提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比如“吃人”的问题、“立人”的问题、“看客”的问题、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关系的问题等,延续在鲁迅及其追随者后来的作品之中。

    这些历史事件通过镜头生动精准地传递给观众,其感染力、穿透力远远超越课本上那些文字,激发了人们重读经典的兴趣,也让人从中读出了更深刻的价值。

    每一个人物、每一幅画面、每一段历史,都闪耀出人性的光辉、思想的崇高、家国的苦难——但我们并没有在苦难中沉沦,而是不由地生出敬佩,自然地澎湃热血,动情地注入力量,悄然地充满希望……

    先辈的青年时代,曾经如此恢宏地点亮历史,百年后的我们,怎能辜负这个时代!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1-23/xw_1601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