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认定。为巩固创建成果,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全面迈进,叙州区针对不同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硬件、师资、经费不平衡问题,坚持以“办好公平而优质的义务教育”为目标,创新推行“立体化管理+一体化策略+现代化路径”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模式,持续有效提升区域义务教育办学水平。
实施立体化管理,着力实现教育高效供给
强化组织保障。叙州区成立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统筹城乡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指导性文件;推进城乡学校党建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将镇乡(街道)学校党组织归口于区教育行政部门党委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保障功能。
加大经费投入。全面落实投入政策,依法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依规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及时全额安排用于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达到规定要求,严格执行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比例计提教育资金政策。
创新督查考评。将乡镇(街道)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纳入全区目标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地方、部门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现有基础状况,分类提出每年工作目标,并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学校综合考核。
运用一体化策略,着力实现教育公平供给
坚持办学公平。以“城乡统筹、强弱搭配、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为原则,根据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距离远近等实际情况,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学区。由优质学校与多所学校联盟成立名校集团,通过集团化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从而实现学区、集团内各类资源的整合。
坚持入学公平。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制定全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方案。自2017年起,新招小一、初一年级已消除大班额。妥善安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坚持“两为主”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降低门槛,简化程序,落实同等入学、同等免费、同等管理、同等分班的同城同等待遇,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做到“多关爱,无差别,全覆盖”。2019年起全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坚持师资配备公平。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师资配备标准,统一核定城乡教师数,对不足23人的班级按2人标准合理配置师资。每年采用直接引才、考核引才、考调和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多种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积极推动“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全区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3年来,23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异地交流,528名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变教师由“学校人”为“系统人”。
开辟现代化路径,着力实现教育多元供给
推行“开放引领型”教育。坚持“开门”办教育,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市域或市域外的同类学校缔结友好关系,通过友好学校之间学术交流、成果推广、跟岗培训、挂职锻炼等增强学校内驱力。在与四川省教科院战略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西南大学等院校合作,寻求专业引领;各校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校园开放(周)日”活动,积极邀请知名人士、民间艺人或家长进校开办特色课程。
推行“高效智慧型”教育。统筹全区学校力量,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优化、特色文化培育、教育资源库打造,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课堂革命”,构建“有实施方案、有校长挂帅、有专家引领、有工具开发、有学生和家长满意度测评支撑”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完成全区学校1729套“班班通全覆盖项目”报批、立项、项目招投标、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全面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2021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目标。
推行“人文活力型”教育。创新实施大艺术、大体育、大阅读行动,鼓励学校立足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教学,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程,不断提升学校教师、课程、校园活力。制订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和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实施方案,高度重视体育艺术工作,保障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坚持开展春秋两季运动会和学校艺术展演活动。近3年全区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累计获奖8440余人次。
(作者系四川宜宾市叙州区教育和体育局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