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北京传》之前,准备了20多年的资料,都是关于这座城市的。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只是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作家,理应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感兴趣。何况,北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
后来,逐渐就有了写这座城市的想法。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三四年,怀着一颗谦卑之心,去面对我永远也写不尽的城市。实际上我积累了20多年关于北京的资料——从大学毕业来到北京以后,我便开始有意识地收藏各种各样的文史资料,起码有四五百种。
北京,是一所活得传奇、如地衣般在大地上生长的城市。最早它是蓟国的首都蓟城;到燕国时,它是燕国的都城;到了汉代,它是广阳郡的郡治,比地级城市大,比省会城市小;到了唐代,它又是幽州;是辽代和金代的五京之一;到元大都,城市的位置、空间不断在移动和改变。
北京,是一所活得细腻、在时间的线索里极具空间感的城市。特别是在当代,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津冀一体化、大兴机场均可窥见其空间感。1949年后,各种历史事件对北京旧城改动比较大,也比较有争议。如今,北京已是世界十大都市之一。
北京,是一所活得有特点、可以无限书写的城市。金代最突出是燕京八景;清末民国时期东交民巷极具特色,它与世界紧密连在一起;还有北京的野花、北京的动物、北京的植物、北京的下水道系统……无穷无尽,《北京传》可以一直往下写。
为了写“北京”,我走进北京,走进北京的建筑里,进到街巷里。北京2000多万人,芸芸众生才是城市的主体。为了写“北京”,我观察过一个煎饼摊整个上午的运营,我去看那卖煎饼的一天卖多少张煎饼,每个时段多少张;为了写“北京”,我去调查过北京捡垃圾的工作网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生活的空间,这种胡同里的生活是有趣的。
北京,是一所活得神秘、充满未来感但又极具识别度的未来城市。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北京人塑造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北京这个地方干燥,北京人喜欢吃牛羊肉;人的性格改不了,生活习惯也改不了。另外,北京作为首都,它的政治性也很突出。北京人携带这所城市的地域性,在北京流动。
北京,是一所活得傲慢、但又极具包容性的城市。我是个北方人,对北京的违和感不太强烈。当你在这座城市里有了固定的居所,你的心态就会发生转变。在北京买了房子的你,变成了城市的一个细胞,你的主体感便增强了。它既然是首都,便是所有中国人的首都,它接纳从各个地方来的人。
在北京面前,我也变得无比谦卑,作为作家的主体性自然会隐藏在时空的变化里,变得渺小。在这20年里,我在许多地点观察过北京的城市天际线,当属景山山顶的观景亭所见之景最为动人。“城内都是青灰色的胡同四合院,一眼看上去平缓美丽,视线里没有多少高楼和大烟囱,全是灰瓦的胡同民居。天气好的话,西部和北部的一抹远山,山体的黛色衬着天空之蓝,绝对是一个好视角。那个时候,北京360度扩展的城市景观,波澜壮阔而又波澜不惊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越写北京,我越爱北京。这就是北京人最奇特的地方,一边数落着城市庞大带来的不便,一边热爱着这座城市。走过北京的大街小巷,穿过北京的高楼大厦,翻过北京的千秋万代,我读懂它的空间、读懂它的细腻、读懂它的传奇、读懂它几千年的文明积累。
2021年,我盼望大家能更喜欢读书,读自己生活的城市。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更愿意正襟危坐或惬意倚靠,手里卷着一本书,与书里面那些低像素的字和词做心智的博弈呢?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曾说过,阅读在其深层意义上不是一种视觉经验,而是一种建立在内在听觉和活力充沛的心灵之上的认知和审美的经验。那么,这样复杂的认知与审美过程,所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惊异感,大概就是今天还需要继续阅读与创作文学作品的理由。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当代著名作家,著有《北京传》等,生于新疆,祖籍河南西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