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刊登《套路作文怎样“解套”》一文。作者谈到,现今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存在弊端,忽视课文的教育意义和写作的借鉴意义,最终导致学生作文套路化。对此,作者提出两条“解套”策略:一是语文教学要以课文学习为中心,重视课文解读,让课文成为作文的“范本”;二是需要提升语文试卷的评阅水准,尽可能准确评判出套路作文,使套路作文得不到高分。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上述文章作者部分观点有待商榷。就写作教育现状来看,据我了解,语文教师普遍注重课文,提倡“语用结合”。“语”指的是课文的人文价值,“用”指的是课文的写作手法,虽然语文教师水平有高有低,但基本的语文教育理念并没有太大偏差,都在尽力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鼓励学生突破思维禁锢进行“创意写作”。不少地方的语文教研室也组织开展了“基于课文学写作”等类似主题的调研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以,作者的第一条“解套”策略在许多地方是“现在进行时”。
那么,中高考范文要不要借鉴?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广大一线教师很难忽略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不敢拿学生的分数、未来前途做试验。这就导致一种现象:学生平时写作还算“我手写我心”,一到考场立马就戴上了“紧箍咒”,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此影响下,学生日常写作练习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套路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考试范文“套路化”才是学生作文“套路化”的根本病因。
但是,细看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没有一项要求鼓励考试作文“套路化”。不论是“基础等级”里的“切合题意”“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还是“发展等级”里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均指向“各抒己见”的“反套路化”。
也就是说,这一问题最终指向的是作文评阅的套路化。对此,我认同文章作者的观点,即要提升语文试卷作文的评阅水准:在文体上,不必一味崇尚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文章结构也不必“三大三小”;修辞上,不必推崇连续引用古诗词形成排比句;在创新性上,不必看到一些少见的形式(如甲骨文体、文言文体等)就忍不住打高分……否则,考试作文虽然“好看”,但极易走向“套路化”。
考试作文评阅还是要以内容为上。需要注意的是,中高考作文阅卷人少量大,每篇作文评阅时间极短,虽然中高考阅卷教师水平普遍很高,但在短时间内难免看错、看漏、看走眼。因此,增加阅卷人手和平均阅卷时间,也是防止作文“套路化”的有效路径。当然,可行性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