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进入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后,郑姁旎有点迷茫,有点担心,不知道以后会认识什么样的同学,会学习什么,有什么样的经历……
2019年,郑姁旎遇到了图形创意课教师范丽。
范丽问学生,美术是什么?
学生说——
美术是灵魂碰撞后产生的绚烂火花,是慰藉心灵的一缕清风。
美术是将美与灵魂具象化的产物。
美术是人对于美的追求,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范丽说:“美术是艺术,是感觉学,是创造力。”
“范老师经常让我们在校园里,在生活的地方走走看看,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慢慢地,我们发现了生活中很多不经意间的小美好。我要努力考上本科,再考研究生,以后也成为一名美术老师。”郑姁旎说。
在衢州中专,范丽带过的学科很多,比如计算机基础、电脑美术、平面构成、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图形创意、手机摄影……除了日常给学生上课,范丽还经常受邀给中小学教师、社会大众进行手机摄影培训。
“很多时候,学生更像我的老师。”范丽说。
跨界、有创意、与学生一起参加比赛,在专业成长上,范丽从未停下脚步。
当下,美育被广泛重视,热度居高不下,范丽觉得美育不应仅限于校园,“新的技术变革必然带来新的艺术特征、新的传播形式,也必然带来表达方式的变化。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人人都可以欣赏表达,人人都可以创造,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
“我们的美术是计算机老师教的”
在学校美术组,范丽是唯一一个从计算机专业进入美术教育专业的,“非科班”出身在最初几年一直是贴在范丽身上的“标签”。
然而对于艺术的向往,从范丽童年游走在乡村大山中便开始了。流动的白云,四季的更替,一切美好的东西范丽总是看也看不够。
1996年范丽站上讲台,成为一名计算机教师。
那时,能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就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年为了能考进衢州中专,在学校里考试就考了一个星期,当时报考的人很多,门槛也很高,我很担心自己考不上,直到接到入学通知书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如今已是设计公司创始人的1999级学生胡锋说。
努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是范丽初上讲台时的想法。有时备课遇到瓶颈,范丽会去隔壁美术组办公室走一走,看到美术组老师专注创作的身影,范丽的心也会放松下来。“美的东西在生命中很重要。”范丽一直这么认为。
欣赏美,进而创造美,是范丽一直想做的事。不久,机会便来了。学校要开设一门电脑绘画课程,需要教师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美术专业相结合,范丽主动请缨,一边在学校深造美术专业,一边给学生开设电脑绘画课。
在计算机还是新鲜事物的年代,单是启动电脑绘图软件就要5分钟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将美术设计融入其中,可谓难上加难。“一门新课,一项新技术,没有挑战是不可能的。”但范丽经常跟学生说,“会与不会都没关系,总要去尝试一下。”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那时,自己没电脑,都要等到晚自修下课,用学生机房的计算机学习绘图软件。门卫师傅兼管学校用电,深夜巡查发现机房还有人,就会在门外喊‘电灯关掉’,我每晚提心吊胆地等师傅喊,喊了就关灯。”范丽笑着说。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范丽经常与学生一起参与项目设计,还一起参加设计大赛。2001年,衢州市举办首届全民运动会,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运动会会徽设计方案。范丽带领20多名学生提交了设计方案,其中3名学生的作品入选十大优秀设计。1999级学生杨建是此次参赛获奖的学生之一,他说:“这次获奖让我对美术专业有了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1998年全国不少省份都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新旧制度的转轨。招生并轨后,大中专毕业生质量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逐渐降低。
“我想给学生更多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范丽说。2013年,范丽带学生参加浙江省职业院校现场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那时,许多职业院校教师带学生参赛通常只带一两个有获奖潜力的学生,而范丽则一口气带了5个学生,全部获了奖。
2011级学生杨佳英在谈到范丽时说:“老师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在美术中学会享受和自愈,对未来有憧憬。现在我已是一名房地产企划设计师,我非常满意这份工作。”
经过几年潜心努力,范丽成为艺术设计专业骨干教师,主攻企业形象设计,为市内外多家企业做品牌形象策划推广,她的品牌工作室学生多次获省级现场技能大赛一等奖。
“范丽总是在不断改变,不停地创新。”同事叶帆这样说,“她非常受学生喜爱,2008级有一个智力偏弱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给她打电话,这么多年来,范丽一直关心他,耐心回复他的每一个电话,这大概就是学生喜爱她的原因,因为她全心全意地为学生付出着。”
与学生一起雕刻时光
2013年高级职称评下来后,范丽有些迷茫,不知道如何拓宽进步的空间。于是,她选择继续深造。2014年至2017年,范丽在东南大学主修艺术设计。再次成为学生,让范丽重新审视自己,也更加理解了学生。她开始一头扎进书海,尽可能多地阅读文学、哲学、历史经典。
在求学期间,范丽“遇上”了手机摄影。
“摄影是寻找的艺术,用镜头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独特的生活趣味。”在范丽看来,摄影是有独特生命的瞬间,按下快门,表面上它是一张照片;背后,那是一段过往、一些故事、许多回忆……手机摄影为范丽的生命打开了一个新的上升通道。
2015年范丽确定了毕业设计选题:《小日子》笔记书创新设计实践。3年来她一直用手机积累摄影素材,几乎拍遍了半个南京城。2017年毕业答辩时这本笔记书受到导师的一致好评,样书被答辩老师人手一本留存。
也是在这一时期,衢州市总工会应学员要求开设手机摄影培训,同时浙江省中职学校选择性课程改革推行。经学校讨论,美术专业增设手机摄影选修课,并推为专业精品课程。范丽的手机摄影教学很受校外学员和校内学生好评。学生姜孟凡说:“范老师很温柔,她的想法也很独特。她会开展一些活动,让我们去拍校园的照片,还有进行创意绘画。因为范老师的手机摄影课,现在我看到美丽的风景都不由自主地想拍下来。”
“美育没有标准,但教育却有自身的规律。艺术家并不等于好老师。”在同事陈晓峰看来,范丽是一个不断努力并找到了教学规律的老师。如今已经55岁的陈晓峰,是衢州颇有热度的“新闻人物”,他7年自制了40台原始针孔相机,课堂也深受学生欢迎。但陈晓峰说,自己仍要经常与范丽交流。“范丽是一个特别适合当老师的人,她在教学上的实践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我看到她的每一届学生作品展示都那么优秀,也看到了她一天天的成长。”
五一假期时,学生发信息给范丽说在外面拍照,主动问范丽摄影作业如何选择拍摄题材。这让范丽很开心,“学生都很可爱,他们对美有自然的欣赏能力,我能做的就是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及时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把这种创造性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美,也就自然而然在成长中产生了”。
“范丽对美的观察有一种独特的视角,她拿起手机拍摄,但拍摄背后是她对文学、哲学、艺术的理解,以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学生很喜欢她的课,因为她总能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让学习自然而然发生,我想这是一个好老师最大的吸引人之处。”同事傅阳栋说。
“无论是手机还是相机,都只是摄影器具,摄影是有独特生命的瞬间。一棵树、一张笑脸,都是生命存在的表象和形式。时间恒定行走,人类匆匆忙忙,把镜头当作时光过滤器,由此,从前慢,现在也慢。”范丽在出版的书中写道。
人人都生活在美学中
接受采访的当天,范丽就要赶往永康市为当地中小学教师进行手机摄影课程的培训。在范丽的朋友圈有不少教师同行喜爱摄影,那些孩子生动天真的瞬间总是特别打动人。衢州市新华小学教师张煜说:“按下快门的瞬间就是打动我内心的瞬间。其实摄影没那么复杂,但这事关审美。”
范丽说:“张煜可不简单,他的作品曾被苹果公司做成了大大的户外广告。擅长观察与发现是成为摄影师的基本条件,而作为教师,观察与发现儿童同样重要。美育也并不复杂,但事关审美。”
与学生一起定格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师生的共同记忆。“回溯这些记忆,是教师得以再次观察学生,并用以反思教学的有效方式”。好教师都是善于发现和观察学生的,无论是用眼睛还是相机,他们总能捕捉到那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发现生命交相辉映的美好。
在范丽看来,美育没有学科界限,美育对象也没有年龄限制。比如在幼儿园,老师画了一个圆,请小朋友观察这个圆可以变成什么?在孩子眼中,这个圆可以是太阳、花朵、机器人、汽车……把这些想法画出来,就是图形创意课。所以,在给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范丽总是格外用心,鼓励教师打破学科边界,以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美”。
范丽一直认为,美学就是感觉学,人人都生活在美学中,只是缺乏发现的眼睛,缺少与美的链接。“我希望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的想象力松绑,用自己的作品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生活,去发现生活之美,并享受这种美好”。
近年来,范丽还组建了“手机摄影公益课群”,成为“乡村振兴讲师”,为社会大众和乡村村民开课。新时代的乡村有了新变化,年轻人善于利用互联网发展民宿、售卖农产品,甚至建起了乡村美术馆。对美的认识与渴求,让范丽深感自己有责任去普及美学常识、传播美育概念,为乡村建设出一点力。
常常奔波在乡村与城市之间,范丽并不觉得辛苦,因为“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美的东西就在那里,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在瞬间与永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