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英的“倔强”
□ 黄 浩
刘发英其实是个胆小爱哭的女老师。
比如她怕黑,晚上走路,两个人一起她要走在前面,三个人一起她得走在中间。她不敢一个人睡觉,需要人陪,可能是害怕床底下会冒出个“大怪物”。
她哭过很多次,像个孩子一样。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她哭一鼻子;不敢睡觉,也要哭;看到许多学生的悲惨境况,她难过得哭;被别人误解、伤害的时候,更是委屈得号啕大哭。
她敏感脆弱,与普通人并无二致。不是亲眼所见,你可能很难相信,这样一个需要人呵护的人,何以会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其实,除了胆小爱哭的一面,刘发英有她的“倔强”。她没有沉溺于那些低落的情绪,抹掉眼泪,她像个“汉子”一样站了起来。
在万籁俱寂的深山里,她会忘记吃不饱饭的苦痛与难以入眠的恐惧,深夜里点着煤油灯、蜡烛,甚至吊起手电筒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将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
在嘲讽与流言漫天飞舞、家人同事难以理解的时候,她哭过后更加振作,告诉自己“我偏要做给你看”,助学的规模越做越大。
在群山之中来回奔波,耳闻目睹贫困家庭的悲惨遭遇,她会咬牙安慰对方“挺下去”,然后尽最大努力帮扶他们……
每当此时,那个曾经“胆小爱哭”的刘发英,都成为别人眼中的支柱与希望。我们也随之看到了刘发英的另一面:勇敢、坚毅,不轻易言输——她的身上散发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芒。
也正因为这份“倔强”,她成就了在别人眼中一个普通教师几乎难以完成的事业。
那些濒临失学的孩子,那些支离破碎的家庭,他们与英子姐姐之间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有老人带着20个土鸡蛋赶几十里山路来感谢她,有人写来一封封诚挚的感谢信……但刘发英最高兴的事,是有人追寻她的步伐走上助人之路,将这份爱心一直延续下去。
当然,因为这份“倔强”,刘发英也付出了许多。
丈夫曾经埋怨她“不顾家”,儿子学校的家长会她也无法参加。特别是在2007年,刘发英的父亲中风偏瘫,哥哥因车祸高位截瘫,公公被查出患有癌症,丈夫也被调去相隔数十公里的另一所学校……这些情况曾让刘发英难以自控,但她最终依然“倔强”地坚持——因为还有无数的人等着她。
而今,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工作室每天资助的人数、金额都在不断刷新,刘发英的脚步也停不下来。
2011年,80多岁的香港爱心人士霍宗杰到刘发英的学校考察后,为她撰写了一副对联:“求得金钱行道义,愿为贫困作呼声”——这14个字大概是对她这半生最精要的概括。而她的后半生,还将继续为此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