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革命历史,如何创新内容,让学生产生认同和共鸣”“设计一门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应该选哪些内容”“学农课程实施很久了,但一直拿不准应该如何评价学习效果”……在此前走访各类学校时,记者常听到教师这样说。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全球治理日益深入,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提出新的要求,课程教材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如何强化课程教材育人功能,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8月24日,教育部召开2021教育金秋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介绍,近期教育部研制印发和即将印发9项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安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劳动教育等方面。
“课程教材加强重大主题教育,是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课程教材建设水平的本质要求。”田慧生说。
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学校和教师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什么、怎么进、如何教表示关切。
不能面面俱到,要加强统筹设计
长期以来,虽然相关课程教材对重大主题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完善,存在碎片化现象,缺乏顶层设计。与此同时,每年两会都有代表委员建议加强各类主题教育,如中医药文化、京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染病防治、防性侵、应急救护等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涉及数十个方面。
“这些都很重要,但不能面面俱到,要避免重复交叉、增加学生负担,必须加强统筹设计。”田慧生介绍,教育部遴选重大主题时,坚持目标导向,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内容;坚持素养导向,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具体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遴选最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内容。
记者了解到,目前教育部已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理论与实践贡献、方法论等5个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部还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覆盖,为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深入推进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国家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围绕政治、国土、军事等12个领域及太空等4个新型领域安全的重要性等方面提出了学习要求。此外,教育部组织编写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体悟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螺旋上升,科学编排不同学段分册内容和呈现方式;组织编写《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重大意义。
学习一系列指南和指导纲要后,湖南省临澧县第二完全小学教师江玉辉表示:“再也不用天南地北一把抓了!”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闫顺林看来,“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呼应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强化培训指导,遵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自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印发以来,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副校长李筱静就带领教师着手调整教学内容和校本课程内容,以便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指南和指导纲要的要求。
“培根铸魂必须加强重大主题教育,强化相关课程设计迫在眉睫。”李筱静认为,“重大主题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学习的内核。”李筱静所在学校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吹响奋斗号角”研学课程,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的方式带给学生直观体验,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作为历史教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张雪亚很关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文件明确提出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同时细化了不同学科革命传统的重点内容和形式。实践中,张雪亚根据高中已经具备一定历史知识的情况,带领学生做口述历史,让学生运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一段历史,完成课题研究。“学生在亲历中学习感悟家国情怀,往往比坐听式学习更有效,所获也更深刻。”张雪亚说。
从理论学习到实地考察,从只有教师讲授到学生合作学习,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教育部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目标之一。此外,教育部在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坚持学段、学科、类型全覆盖,强化一体化设计,纵向贯穿,学段衔接,学习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横向关联,学科配合,学习内容各有侧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就要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引导,在幼小心灵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初中阶段重在感性体验与知识学习相结合,促进形成基本政治判断和政治观点,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实践体认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促进理性认同,提升政治素质;大学阶段重在形成理论思维,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增强使命担当;研究生阶段重在深度探究,形成宣传、阐释、研究新思想的素质和能力,做到融会贯通。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介绍,在“怎么教”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原文原著,还要关注学生与党政干部学习的差异,把握学生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用好各指导性文件,田慧生介绍,教育部将加强专业指导,组织专家对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全程进行指导,对重要问题、难点问题及时进行专业指导;加强学习培训,课标专家、教材编写专家都要认真学习好相关文件;认真审核把关,加强对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的效果的审核把关。
素质培养为导向,不增加学生负担
根据部署安排,教育部已经印发了5个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导性文件,后续还将出台和研制《“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众多内容走进课程教材,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面对记者的提问,申继亮表示:“发布一系列指南和指导纲要,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使重大主题教育更系统化,克服碎片化,提升育人效果。否则,一件事几个学科都在讲,小学、初中、高中都在讲,没有递进,反而会浪费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克服简单重复交叉等问题,系统地安排主题教育内容,是有利于给学生减负的。”
另外,申继亮指出,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不是增加知识点的记忆,而是强化素养教育。比如革命传统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英雄气概、政治认同、高尚品德;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此外,并不建议所有重大主题教育都开设专门课程,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强调所有学科的有机融合,不建议单独设课。“这些落实好了,对学生来讲是一辈子受益的。”申继亮说。
申继亮介绍,设计这些主题进课程教材时要注重育人方式的改革,比如通过考察、参观、调研、研讨、辩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解决机械记忆、简单刷题等低效问题,既把主题教育落到实处,又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可见,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关键之一,是一线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给学生带去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对已经印发试行一年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教材局正在组织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情况调研评估,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和改进机制。这一举措让湖南省临澧县第二完全小学教师刘昌稳“叫好”:“对标方案,编制好相应的评价工具、完善课程内容,让评价导向保障课程实施落地,正是现阶段我们最需要的。”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审核把关,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程度、呈现方式等进行科学研判,才能保证融入的科学性、专业性,真正为提升育人效果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