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下定决心给学生留下一些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一门好的课程就会在你的教育里出现!”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周世恩以“好玩、简单”为理念设计开发了一系列课程,让学生体验幸福与快乐的同时,一步步引领他们走进文学的殿堂。
——————————————
人物志:周世恩,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致力于“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曾开设“周老师教你写作文”“周老师教你写童诗”“周老师教你做小记者”等多门与阅读写作相关的校本课程,以及“开学系列:向春天出发、寻找校园里的秋”“成长系列:为童年写一本书、我们的毕业礼”“阅读系列:玩转班级图书角、玩转阅读”等系列课程。
课程说:课程设计没有那么难,用心往前走,走着走着,路就有了,课程也有了。
——————————————
“幸福”是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周世恩经常提到的两个字,他说:“教育就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施教者也好,受教者也罢,能从教育过程中感到幸福,这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周世恩是个愿意给自己“找茬”的教师,总喜欢做一些新鲜的教育实验。课堂教学之外,周世恩开发了一系列有趣的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往往上一届的学生还没教完,下一届的学生家长就会四处打听:“周老师会不会教我的孩子?”家长这样评价周世恩:“能被周老师教,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很幸福。”
好玩 简单:有趣的课程应该是“一道菜”
《他乡的童年》是一部记录芬兰教育的纪录片,周世恩津津乐道于其中的一个镜头: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森林中穿梭,他们依据教师的要求,寻找自己觉得可爱或觉得讨厌的事物。这是芬兰在小学阶段开展的常态课程,属于学科交叉式的项目学习,教师没有任何知识性的要求和考核。这与周世恩的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忽略结果性评价,重视过程性学习,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发现中收获快乐。
对于课程设计,周世恩并不陌生,他曾经开发过“周老师教你写作文”“周老师教你写童话”“周老师教你写童诗”“周老师教你做小记者”等校本课程,将学校的文学社团、小记者社团带得有声有色。可是,对于开发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周世恩一点把握都没有,但他还是决定努力尝试一下。
学校有一处美丽的后花园。围绕后花园,周世恩设计了一门课程——“寻找校园里的秋”。课程涵盖的内容包括美术、音乐、综合实践、阅读和写作等各个方面,学习方式也不一样,有的课时以项目式学习为主,有的课时以教师讲授为主,有的课时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实践、交流、讨论。课程实施地点也不固定,教室、后花园、美术室或者科学实验室,都成为课程开展的地方。
“寻找校园里的秋”只有6节课,却让学生快乐幸福了一个秋天。周世恩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景:当他宣布这节课不在教室上时,学生不敢相信,一个个瞪大眼睛,脸上带着疑惑和惊喜。第一节课,周世恩就让学生穿梭在学校后花园,寻找秋天的颜色、气味,搜集秋天的果实、叶子,然后返回教室——交流、讨论,画秋天、聊秋天、写秋天。周世恩没有在讲台上空洞地讲,但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了“秋的收获,正是来自于春的耕耘”。一个学生总结说:“这种耕耘,是人,是自然的风、雨、雷、电,也是时光流逝的赐予。”周世恩很惊喜,当教学跳出了空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一下子得到了激活,创新能力、个性发展也得到了呈现,“童心和欢乐重返他们纯真的脸上”。
对于自己开发的课程,周世恩笑称“有些像中国的菜、西方的饼”。菜和饼是主料食材,但烹炒之中夹杂了不少佐料,辣椒、胡椒、味精、酱油……课程开发也是如此,有一条学科教育、素质教育、道德品质养成的主线,但是在主线之下还埋藏着许多分支,知识融合、学科交叉、学习方式多元化的痕迹明显可见。“有趣的课程应该是一道菜,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足够热辣鲜猛,学生才能吃得过瘾、学得尽兴。”周世恩说。
这一次的课程开发,学生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周世恩说不清楚。但他觉得,如果有一节课或者有那么几节课,能让学生突然感悟到一些新的东西,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这就是收获。“快乐和幸福,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对于快节奏的童年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周世恩不无感慨。
拆分 合并:像搭积木一样设计“短课程”
有了一次成功的尝试,以“好玩、简单”为设计理念的一系列课程,就在周世恩的“鼓捣”之下渐次新鲜出炉了。
除了秋季,春季也是开学季,那就开发3节课的课程——“向春天出发”。课程分为3个主题:闹春、寻春、种春。闹春以“对联”为核心,进行对联创作、评选、张贴仪式,切合开学热闹喜庆的氛围;寻春以“找春天”为主线,融合美术、写作、自然课程,渗透“只有耕耘,才有收获”的德育理念;种春以“种植”实践活动为依托,让学生趁着大好春光种下种子,借助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劳动习惯。
“玩转图书角”是一门班本课程,这是周世恩建设班级图书角时开发出来的。图书角的书柜是周世恩自掏腰包买下来的,他拿着螺丝刀大汗淋漓地“折腾”了两个小时,才将书柜立起来。周世恩觉得不能浪费自己的辛苦,就将“玩转图书角”这门班本课程开发出来。课程一共5节课,还是遵循了“简单、好玩”的设计原则。
前两节课是布置班级图书角。但这不是简单的布置——取名,要经过全班民主讨论;设计图书角的背景、排列图书、设计图书印章、制作借书卡……这些项目会“分配”给有意愿、有特长的学生,学生深入交流后形成最终成果。后面3节课包括:制定符合班级情况的图书借阅制度、开展班级图书角“好书漂流活动”、举行班级跳蚤书市等。几节课下来,班级图书角被盘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团结精神、民主作风也自然而然养成了。
有了“玩转图书角”课程,自然也有后续的“玩转阅读”课程。一本书怎么读?周世恩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他把经典的儿童读物进行了分类:在语言方面富有特色的儿童读物,他提倡“赏析读”,从不同角度赏析作品的语言特色,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故事情节方面起伏跌宕的儿童读物,他提倡“分析读”,利用思维导图作为辅助,教会学生分析故事情节,让学生学会小说、剧本创作的基本技巧;在人物描绘方面极具神韵的儿童读物,他提倡“雕塑读”,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方法让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可感可触。“玩转阅读”课程一共6节课,每次一本书,每次一种阅读方法,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阅读,更在阅读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周世恩将自己的这一系列课程称为“短课程”:时间跨度不长,课时数3-5节,表面看起来比较零散,但将这几类课程串联起来就会发现,零散的课程会成为一个完整的闭环。以阅读系列课程为例,当看到“玩转图书角”时,可能觉得还没有触摸到阅读的本质;当看到“玩转阅读”时,就会觉得前面的课程和后面的课程相加,其实都是在为阅读服务;当看到“我也能编一本书”时,才会恍然大悟:三门课程相加就是一门完整的“阅读课程”。
“这有点像搭积木,搭至一半,旁观者完全不知道在搭什么,可是大功告成,积木所构成的建筑、模型就会一一展现在旁观者面前。”周世恩说,“原本只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有点偷懒的想法在作祟,想设计一些周期不太长的课程,没想到无心和偷懒反而成就了连接起来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虽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周世恩的确有自己对课程设计的独特见解:课程的设计、开展不仅要接地气,还要灵活、简单;课程时长一节两节也可,十节八节也行,合起来能成为一门课程,拆分了也能成为一门课程。“这样就降低了课程设计的门槛,每个教师都能设计,也减少了教师对课程设计的畏难情绪。”周世恩说,“不过,课程设计也不妨采取逆向思维,专业化程度高或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可以高屋建瓴,先设计理念、框架,再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
专业 特色:把童年做成一本书
“各种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但课程开发也会成为一名教师向专业化、特色化道路迈进的阶梯和基石。”周世恩坦言,自己就是课程开发的受益者、收获者。在课程开发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实践、反思,周世恩逐渐成为一名特色鲜明的教师。
周世恩喜欢舞文弄墨,闲暇时间便阅读写作、喝茶吟诗。他期望讲台下的学生也沾染一些阅读和写作的气息,用文字和阅读丰富自己的心灵。已经小学毕业多年的学生小艺,每当谈起周世恩总会吐槽“一粒种子的旅行”这门课程:“周老师真是稀奇古怪,一开学就送给我们一包种子,让我们播种、浇水,然后记录种子的成长,画下种子生长的模样,隔三岔五写观察日记,最后还举行了一次班级花卉展、花卉摄影大赛,整整一个学期我们都被这一粒种子‘纠缠’着。”小艺虽然说是“纠缠”,但她也说“这样有趣的课忘不了”。
周世恩赠送的一粒种子,让小艺告别了写作的恐惧和困难,至今她的语文成绩都很优异。“三年级上学期的十几篇周记,有一大半写的都是与这粒种子相关的事情。”小艺笑着说。“一粒种子的旅行”就是周世恩精心设计的特色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学生没有写作素材的问题”。
以“阅读与写作”为轴心,周世恩开发了一系列课程,“百字作文”“投稿必中”“漫画人物”……一门门有趣的课程引领着学生在文学的青草地漫溯。在这些课程中,周世恩最满意的是“为童年出一本书”。课程只有5节课,跨度却是一个暑假。即将放暑假时上第一、第二节课:点明出书的意义,为童年留下一篇精彩;指导出书的方法,包括取书名、编目录、写前言、选文章、插图片等。第三节课长达一个暑假,内容是学生写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小说,然后与父母一起完成这本小说的编撰、排版、印刷。第四、第五节课进行图书分享、展示、拍卖。“一本书就能记录下精彩的童年,多好!你们当了父母之后,还可以跟自己的孩子吹吹牛——你看,老爸老妈当年可是出过书的人!”周世恩最喜欢跟他的学生讲这一句话。
在周世恩看来,学校教育是以课程作为载体的,学校的一切文化、特色都来源于课程,同时也反哺课程。有特色的课程滋生有特色的文化,然后延伸至环境、活动等方方面面,从而塑造有特色的班级、有特色的学生。“课程是纲,而文化、特色是目,打造好特色课程,便能纲举目张,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周世恩说。
2021年,周世恩带的六年级学生要毕业了,他万般不舍,总想给学生留下一点什么。于是,他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设计了一门5课时的班本课程“我们的毕业礼”。周世恩说,当他在音乐声中念着自己给每一个学生精心撰写的“嵌名对联”,与他们一一握手告别时,学生早已泣不成声。按照规则,握手告别后学生要收拾行装离开教室,可是他们不愿意,一直在窗外看着、瞧着……参与的家长也说:这样的毕业仪式感人而幸福,令人难忘又促人成长,“孩子虽然流泪了,但泪水里不仅是伤感,还有满满的幸福”。
一名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课程?
面对这个问题,周世恩回答:“如果你下定决心给学生留下一些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一门好的课程就会在你的教育里出现!”从周世恩的声音里,可以听出他的温暖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