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致敬大运河

[db:作者]  2021-10-27 07:29:11  互联网

    大运河历经千年,但风采依然,活力依旧。

    大运河横卧在淮安城郊,犹如一条蓄势腾飞的巨龙。宽阔的河面,波涛翻滚,拍打河岸,卷起黄色的“雪”花。临岸停靠成排的货轮,踏着波浪的节拍,如摇篮一样有致地摇摆。河中间货轮首尾相接,齐步前行,仿佛是接受检阅的仪仗队。

    站立在大运河堤岸,全身如波浪一样翻涌着激动和敬佩之情。来看大运河是学生时代种下的梦想。历史课上,当听到教师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河,给大半个中国带来福祉”时,我就对大运河肃然起敬,盼望早日去感受她的神韵。

    回望历史,惊讶大运河沧桑的身世。大运河犹如一位坚强的母亲,从吴王夫差公元前486年开挖第一铲,已饱经风霜走过2400多个春秋。黄河的改道、帝都的迁建、泥沙的阻塞……面临一个个困境的挑战,大运河默默地承受着,不停地接受开凿、修建、疏浚、清淤的“洗礼”,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从零散的小河流发展为连通南北的水利大枢纽、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不平凡的身世,折射着几千年来古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古代生产力低,开挖大运河完全靠人工。仅隋炀帝时,修运河五年,征360万人。我们仿佛看到修建大运河“举锸如云”的劳动场面;仿佛看到烈日下面黄肌瘦的先辈,汗透衣背,担着土筐,咬着牙艰难行走;仿佛看到寒风中衣衫单薄的古人,饥寒困顿,赤着脚,夯实堤岸……大运河昼夜不停的滔滔河水、两岸绵延的坚固大堤,是古人的血与汗浇铸而成的。

    大运河不平凡的身世,凝聚着古人的聪明和才智。构想修建运河,就体现古人不平凡的智慧,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胆识。水运因其便利省力,是古代运输物质的主要渠道。为了让无河道的地方也能享有水运的便利,人们便拿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开挖运河;为了实现南北顺利通航,古人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打通一个又一个瓶颈。唐朝李渤在灵渠所修的斗门,是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大运河上的闸、纤道、桥、码头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前,北京通州、天津等地正在建设大运河博物馆,集中向世人展示大运河漕运等历史文化,展示古人的智慧和胆识。

    大运河无私地用血和乳汁养育运河两岸的子民,繁荣运河城镇。“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后人,天地同朽灭。”李白这首诗赞叹大运河的“丰功伟绩”。“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大运河,促进了货物的流通,在带领两岸子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把城镇带进历史的聚光灯下。仅仅明清时期,北方的天津、德州、沧州、临清发展为“四大都市”,东南地区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发展为“东南四郡”。北宋的汴州更是繁华鼎盛,一幅《清明上河图》让这座古城声名鹊起,惊艳全球。

    如今,漫步在淮安大运河的大堤上,心情如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般欢畅。淮安大运河堤岸已打造成生态景观带。水边垂柳风姿绰约,红叶继木、女贞、小叶黄杨等“彩带”,在大堤上错落交织……淮安市民三五成群游走在景观带上,谈家常、话友谊,放牧心情。大运河走进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正在续写运河堤岸折柳送别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鄂州市教育局)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1-23/xw_1729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