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樊阳人文行走⑦一图行天下——行读课程中地图的运用

[db:作者]  2021-11-24 05:28:04  互联网

    地图对于行读课程有着神奇的功效——它可以将眼前的现实空间放在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将我们的目光转向“上帝视角”,将地形、水文、气象、生物、人类城市、交通等因素巧妙联系,从而推测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致面貌,结合各种阅读材料,进一步激发师生的情思和对话。

    行走准备时,地图是勾连行前各类阅读材料的有效工具。“左图右史”本是人文类学习应有之法,灵活使用不同类型地图,可以将行走牵涉的各种阅读信息串联。如通过地形图,理解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对不同区域的影响;通过历史地图,将行走所涉景观的历史地理信息串联,理解有关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人文景观的专题地图,对一类景观进行分布规律探索等。比如,在“丝路探秘”行走前,我结合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思考:假如塔里木盆地东西颠倒,将它面向东的开口变成面向西,帕米尔高原就在现在的敦煌地区,结果会怎样呢?通过这个“大开脑洞”的提问,串联起气候带、降水带和人口文化的分布,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文明贯通的作用。

    每到一个行读点,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总是打开地图,通过现场位置和地图比照,给学生以上帝视角,打开地理域界,将视线从此时此地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行走到长白山天池瀑布时,学生面对一条细细的水流颇感失望。这时,我在地图上比画出从长白山发源流向不同方向的三条大江,告诉大家我面对这一瀑布时,会想象出小溪汇成大江,流向东北亚、流向西伯利亚的宏阔空间……从地图抽身出来再看眼前,就会有更为壮阔的心理感受。

    而除了“想象”,地图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历史遗存现场。比如行走在武夷山闽越国都城遗址时,我问学生,闽越国的国都为什么建在这样一个山间小盆地,并且宫廷的主要宫殿都朝向西北方向?当我展开地图,把眼前位置与地图上更广阔的空间联系起来,大家发现宫殿的朝向指向遥远的首都长安……学生很快推测,闽越王用这样一种方式向汉皇帝表示忠诚。而选择闽北山间盆地,从地图上查看周边,很容易发现可能因为闽越国民众主体来自旁边浙江的古越国。

    行走中,地图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眼前文物背后的故事,而不只是停留于标签上的事实性信息。比如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的齐侯匜,是齐侯制作送给来自虢国孟姬夫人的礼物。我让学生观察历史地图上虢国与齐国的位置,虢国在函谷关附近,是周天子的近亲,而齐国则是异姓国,在东夷聚集的山东半岛,可见其地位之低。可是,齐侯匜诞生的春秋,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虢国却涉及著名的“唇亡齿寒”故事,最终灭亡。我们可以想见,在它未灭之前,虢国国君为什么把自己美丽的公主远嫁到原来地位较低的齐国?表面上的爱情信物却隐含着政治婚姻的诸多无奈,甚至爱恨情仇……

    行走的灵魂是在历史现场理解人,地图在其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结合地图来诵读诗文,并在现场比对目前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物思想情感乃至人性的深入体验和思考。当我带学生登上镇江北固山,诵读辛弃疾“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面对眼前滚滚长江,展开地形图,看京杭运河与长江交汇,看南宋抗金前线,学生自然可以理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性,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辛弃疾登临时的豪情与悲愤。

    我们在行走时,还经常让学生通过“画地图”来了解景观之间的空间关系,发现隐含的自然地理与社会文化信息。比如在洛阳,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画了洛河、伊河、伊阙龙门与隋唐洛阳城“七天”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以此理解都城“中轴线”及其象征意义。

    地图贯穿行读的整个过程,也串起眼前景物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系列信息,将我们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纳入时空网络中,形成自身的知识系统和情感价值认知。

    可以说,一图在手,通行天下。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教师、樊阳人文公益讲坛创始人,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教师万蓓蕾对本文亦有贡献)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1-24/xw_1753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