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共同体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型组织形式,有助于实现城乡、区域、校际间的资源共享,最终让区域内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广西柳州市通过构筑“点-线-面-网”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聚焦师资、教研、管理等,成为点燃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引擎”。
瞄准教师专业成长,找到教育发展着力“点”。乡村教育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而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优质师资辐射引领作用。区域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柳州市于2018年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项目,遴选自治区特级教师或一定级别的名师,与农村教师结对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首批设立了57个名师工作室,涵盖全市基础教育各学段7个学科,创建了一支学习型、互助型、研究型骨干教师团队,引领、带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课堂教学改革促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柳州市以语文主题学习推动全市语文骨干教师获得新成长,并以此辐射引领各学科改革;统合市内外、国内外多个教学改革经验,创设出“八要素”学科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打造校际共同体,形成资源纵贯“线”。学校是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施载体,柳州市以校际结对帮扶连“线”,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校际办学资源共建。建立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帮扶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柳州市采用市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联建共建,在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等方面开展帮扶,实现了教师资源的深度共享,提升了乡村学校的教育品质。
课堂建设资源共享。提升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是推进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措施。柳州市自2018年开始率先实施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用3年时间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实现了村小、教学点师生与乡镇中心校师生同步互动上课,使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镇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统筹协调保障,扩大共同体辐射“面”。坚持区县一体,实现开放共融。教育共同体由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城区作为牵头单位,其他县区作为联合单位。县区互派中青年干部轮岗交流,推动县区间教育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提升。以管理互通带动县区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特色各显。
坚持强化配套,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打破城乡限制合理配置师资。2014年,柳州市在自治区率先推行教师轮岗交流,以市级支教轮岗和县域内轮岗交流为主要形式,辅以集团化办学的校内交流、送教下乡为补充,形成了一张全学科、全学段、全覆盖的教师交流体系网。8年来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轮岗交流教师累计达1.8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2020年柳州市启动“县管校聘”改革,通过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控,岗位管理合理流动、均衡配置,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破解教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等问题。
党的方针理念引领,打造主体动力 “网”。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指引,以党建引领织“网”,促进城乡融合共进。
党的教育方针引领共同体建设。教育共同体建设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引领教育共同体发展。在市域内,党建工作与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力争实现各级教育共同体间组织联建、党员联育、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动、发展联抓。
落实“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深入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市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党史思政课成为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统筹高校资源对县区学校实施“对口帮扶”;聚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发展数理化、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市级学科发展基地,推动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开展全市百校优质大课间、百佳体艺社团、百节优质体艺课、百所体艺特色学校等四个“一百”创建活动,推动乡村学校发挥校本资源,充分挖掘美育素材,开发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发挥劳动实践育人价值,出台《柳州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统筹建设劳动教育研究新阵地,遴选38所学校成为柳州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
评价改革引领教育质量提升。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力量源泉。柳州市正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具体举措,健全完善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实现从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中心到以学生和育人为本的转变。
(作者系广西柳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第45期中青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