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说过,能留住一段记忆的,是春夏秋冬的美景;能留住半生记忆的,是深厚醇和的文化;能留住一生记忆、萦思千缕的,就是那些人和美食了。
当一场纷纷扬扬的雪降临人间,小孩子开始在雪地撒欢,白白的草坪上“写”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晨起无风的世界仿佛成了静止的童话。
这时候,小区门口热腾腾的羊肉汤锅早已沸腾,一缕缕水气带着馋人的香气飘浮在空中,整个世界仿佛多了几许暖意——在菏泽的传统饮食文化里,羊肉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家庭聚会,羊肉汤、羊肉白菜、羊肉水饺、羊肉火锅……人们总忘不了羊肉的特殊地位;羊肉、羊肚、羊头、羊杂……人们总会充分利用羊身上的每一个部位,并将其烹饪成齿颊留香的美味。
而寒冷的冬日,羊肉汤真是再“温暖”不过的美味。记得有外地朋友来菏泽游玩,点名要吃羊肉汤,询问哪一家正宗、好吃,我回答“任何一家羊肉汤馆都不错,没两把刷子,谁敢在菏泽开店”!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就那么简单的炖煮,包含着一方水土底蕴的家常饭,养育了生活在鲁西南大平原的一代代人。
童年时候的快乐总是停留在嘴巴上。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回家,感觉每次见爸爸总可以从他的口袋里变出来各种小零食。而并不富足的生活里也似乎从没有委屈过我们兄妹的肚子,偶尔遇到爸爸发工资的日子,一辆自行车便驮着3个娃一路欢歌直奔老城墙根边的国营饭店,开开荤打打牙祭的必须是羊肉汤和煎包。年龄最小的我负责占“地盘”,爸爸和哥哥负责端碗,然后就着免费的辣椒油、蒜头和大葱,哧溜哧溜连吹带吃的沉浸于美味中,头也不抬了。特别是冬日,那一口口鲜汤带着一股强大的暖流,由口入肚后迅速传遍全身,让每一个毛孔都张开……那舒爽、那美味,每次想起来都会不自觉地流口水。
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父母居住的小院由家变成了周末驿站,周末我们兄妹便相约带着家人一起回去,有时提前买一只羊送到家里,老两口会分割保存,为周末的全家聚餐做好准备。
老院是简单的传统建筑,由正房五间和配房、厨房、门楼组成,当地称厨房为伙房,本来只有煤球炉就可以做饭的二老,为了提升饭菜风味专门找人建了一口地锅,周末团聚或者冬季时候炖羊肉汤、烹肉、炖大骨用。为了我们的肚子二老可谓煞费心思,早早起床准备。爸爸的任务主要是前期配料和羊肉下锅,却也常常被妈妈嫌弃,最后只能窝在炉膛口看着火苗发呆,直到我们携儿带女到家,有人接替他的工作后才被解放出来到堂屋喝茶,或者搬了马扎在小院里晒太阳等开饭,像看小时候的我们一样看孩子们玩耍。
爸爸切的羊肉是大块,他解释说这才叫大炖羊肉,随着炉膛底的炭火燃尽,一大盆羊骨头和一大盆汤就上桌了,例行的几个小菜,一小杯酒,叨一粒花生米、抿一口小酒,乐呵呵地拿起一根棒骨和孩子们一起啃……
吃饱喝足了,或者睡一觉或者骑三轮去巷子口听那帮退休老头儿拉呱,谈谈退休工资和孩子们,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往羊肉汤上扯,显摆一下厨艺和孩子们的认可程度。或许,这就是“舌尖上的菏泽”包含的一种幸福吧。
而那吃不腻的一口羊肉汤,总是伴着岁月的变迁,在寒冷的冬日。为家人朋友带去一份难得的舒爽。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