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双减”,首先要弄清楚何谓“负担”。对于学生而言,喜欢某一项目的学习而且有获得感,无论花多少时间和精力都不会感觉是负担。对于家长而言,送子女培训必有目的,培训投入有产出,也未必认为是一种经济负担。某种意义上讲,校外培训之所以“红火”,是因为学校教育存在“吃不饱、吃不好”的现象。如果学校教育通过改革补短板,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在学校“吃得饱、吃得好”,学生就不会去校外吃“零食”了。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尝试。
教育观念中的“加”。客观而言,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学校师生重视智育及分数也是迫于无奈。开学伊始,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再次认真学习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有关的文件精神,强调在教育观念上做“加法”,与此相对应的是学校的课程与评价体系,由过去的重“智育”转向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走向更加丰富的综合课程及评价体系。
同时,下午两小时的课后服务,增加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时间,更意味着教师的职业劳动内容由过去的“传道授业”再加一项“代理监护”服务。劳动内容的变化带来了劳动性质与观念的变化。过去的“传道授业”难免让学生觉得教师有“居高临下”之感,现在要学习其他服务行业“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意识,蹲下身子去“平视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服务质量。
课堂教学中的“加”。前面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又不好,那就成了学习负担。我们学校化学学科组近两年参加了区教委的“理想教育文化”诊断式督导教改实验,尝试的“合作对话式”教学改革成绩斐然,其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有减有加”,大量缩减了教师的讲授时间,增加了学生表达时间。师生在积极合作的互动对话中成为“学习共同体”,学生在自主学习、顿悟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形成了学习兴趣与能力,实现了减负与“提质”的双丰收。当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时,参加课外培训的动力就自然减弱了。它表明了减负的关键在课堂,根本途径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作业管理中的“加”。按照政策要求,学校严控作业时间以确保学生休息时间。作业管理中,我们倡导两个“加”,一是实在有必要布置的作业,教师要自己先做一遍。教师的这种“加”,才有助于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控制学生作业时间,真正实现减负。二是在面向全体的“必做题”基础上,增加不同层次的“选做题”。同时要求“作业公开在教室黑板右上角”,明确学生可以在“作业超市”按需选择,并在课后服务时间全方位安排“课业辅导”,真正解决“吃不饱、吃不好”等问题。
教育评价中的“加”。过去的学生评价基本上是基于考试成绩排名的。成绩好是优秀的代名词,显然是有问题的。
现在我们推行以表扬为主,扬长补短,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在鼓励学生践行“尚美学生公约”的同时,将增加并完善多样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鼓励每一位学生拿到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奖励。评价的方式包括自我推荐、他人推荐、组织推荐,奖励名称可自拟,只要是正面宣传、有事实支撑即可。通过支持、鼓励学生兴趣、特长发展,让学生有存在感、获得感、满足感。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觉、自信与自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美好人生奠基。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