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小行小学以地铁资源为载体和出发点,打造融“创意性思维”和“创造性行动”为一体的儿童“创行”文化,构建基于“1+1+X”课程群的地铁科技特色课程,变革育人方式,将多感官参与的跨界学习方式引入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培养“有爱心、会学习、乐创造”的新时代建设者。
课程目标
课程重点突出“创意性思维”和“创造性行动”的结合,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整体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
乐行:能以体验的态度参与学习,激发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乐活:能以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激发对自然、社会发展等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创想:能以创新的意识参与学习,激发创意性思维,培养审辩式思维习惯与能力。
创造:能以实践的状态参与学习,激发创造性行动,培养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2016年,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根据课程目标开展课程代言人形象征集,确定“小飞侠”为课程代言人,并起名为“Alic”,寓意乐行(action)、乐活(life)、创想(imagination)、创造(creation)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学校以“创行”文化为底色,构建涵盖基础性国家课程、地铁科技特色课程、拓展实践课程等多样化的课程样态,形成“1+1+X”课程体系。第一个“1”代表国家课程,第二个“1”代表地铁科技特色课程,“X”代表拓展实践课程。课程群宛如一列奔向未来的地铁:国家课程是车头,对课程群起到牵引发力的作用;地铁科技特色课程是车尾,是对国家课程的助力和补充;拓展实践课程是车厢,是对国家课程和地铁科技特色课程的实践性拓展与综合性运用。
地铁科技特色课程的开发面向全校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整、创设学生需要的学习路径、学习环境、教学引导、资源支持等。课程以年级为单位确定学习模块,包括基础类课程、建模类课程、智能化课程。基础类课程强调运用感官、通过体验获得知识,如一年级主题模块“南京城的小飞侠(城市交通的认识)”“我们的创想号(城市交通的使用)”、二年级主题模块“小飞侠成长录(地铁的变迁)”“穿越历史的小飞侠(地铁与文化)”等;建模类课程注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透过比较、判断、讨论获得知识,如三年级主题模块“让列车动起来”“铺设轨道”“遭遇河流”“拱形的秘密”、四年级主题模块“防震”“隔音”“城市地铁模型制作”等;智能化课程引入人工智能系统,强调在独立思考与组织中通过分类、比较综合运用知识,如五年级主题模块“地铁消防系统”“地铁中的上上下下”“地铁人流量控制系统”“地铁站的设计”、六年级主题模块“地铁通风与温控系统”“地铁智能报警系统”“地铁运营系统”“未来创想号”等。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鼓励学生以自身兴趣为出发点,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学习与动手的过程,体验、反思学习成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关注学生的认知、交流、合作、审美、表达等关键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重视创新实践、社会责任、学习反思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课程学习还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模式与方法,以地铁主题涉及的问题为出发点引入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学校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确定项目分管领导和直接负责人,确立跨学科综合育人目标。在共同目标的指引和跨学科的交流融通中,既实现了课程的高效落实,也达成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与团队的协同发展。
构建“METRO学习”范式。“METRO”源于英文单词,意为“地铁”。“METRO学习”是指“matter(发现问题)—exchange(分享讯息)—tactics(制定策略)—reflect(反思调整)—operation(创意行动)”为基本范式的学习。“METRO学习”的基本范式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发现问题、分享讯息、制定策略、反思调整、创意行动的学习实践过程。
在进行地铁科技特色课程中的“桥梁设计”学习时,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未来实验室”,学生在自主学习区搜集整理桥梁设计、建造原理等信息,在合作讨论区分组商讨桥梁设计与模型制作方案,在制作区协同制作、调试、改进模型……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实地考察桥梁,对设计模型进行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的优化调整,让学生对桥梁设计有深入完整的了解与思考。
同时,在基本范式的基础上,各学科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主张和课程内容进行变式探索。
制定适合的教学规程。为了更好地支持“METRO学习”范式落地,学校组织研究团队制定了以“活动策略”“组织策略”“干预策略”“评价策略”等为指引的教学规程,确保课程实施的高质量落实。此外,学校还特别注重多样态的学习工具开发,如基于认知风格差异的色彩名片、让思维可视化的小白板、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提升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中间的盒子”(学校的一种评价工具)等,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学习效能。
课程评价
学校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立足“创行”文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态度等。评价兼顾自评、组评、师评等多元评价主体,兼顾物态成果、数据采集、行为表现等多种评价样态,兼顾实时性、过程性、结果性等多元评价。
学校还设计了3种有效的“评价工具”:一是通过“评价单”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态、实时、全息的表现;二是通过“微行动手册”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微行动、微表现、微进步;三是通过“创行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各种点子、创作、研究成果等。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小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