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特别策划2021区域课改观察报告

[db:作者]  2021-12-29 05:40:58  互联网

    教育改革是开启新时代的第一道光,是照亮未来的灯塔。

    回眸2021年基础教育,最热的流行语莫过于“双减”。从某种意义上讲,“双减”为教育变革画了一条底线。画这条底线的目的是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着眼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区域教育层面创生了众多具有领创意义的新经验。限于版面,我们仅从4个维度对这些经验及其价值、走向进行解读。

    ——————————————

    如何降维破解“双减”难题

    降维打击是科幻小说《三体》中出现的一个名词,指的是高等文明对低等文明的毁灭性打击。比如,蚂蚁活在二维平面上,人活在三维空间里,人碾死一只蚂蚁不费吹灰之力。又好比一只乌鸦终于学会了通过叼石子喝到瓶子深处的水,另一只乌鸦却嘴衔吸管将瓶子里的水喝了个干净。

    降维打击的前提是升维定位。“升维定位,降维化解”的思维同样可以运用于“双减”。在这方面,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的实践具有典型意义。

    通过建设“学习中心”,上城区打造了课后服务的“半小时学习圈”,即半小时内骑车可以很方便抵达区域内各处学习中心。学习中心是基于儿童立场,通过统筹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打破学校、学科壁垒,促进人与空间环境、学习资源、智能技术的充分交互,服务于快乐丰盈课后学习生活的复合式、无边界、智慧型学习空间。

    上城区的学习中心分为三类:一是旗舰式学习中心,由特色课程资源充沛的学校独立承建,是一种资源集聚性多功能活动综合体,具有完整的场地和设施设备。二是星月式学习中心,指以学校场地为主阵地,同时利用学校周边多个相关场馆社区资源为补充,与校内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形成兼收并蓄型的学习中心。三是珠链式学习中心,适用于资源不足的老旧学校,以学校为枢纽,统筹规划街道社区内的教育服务资源和设施,串珠成链形成资源补充融合的学习中心。

    区域学习中心开发了包括体验式课程、学养式课程、特需式课程在内的30余门课程服务菜单,为不同个性的孩子提供贴心服务。

    在此基础上,上城区分别打造了学习中心+博物馆、学习中心+优质企业、学习中心+家庭等多种协作样态,引入了大量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极大提升了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质量。

    与上城区不同,罗湖区以“双减”为突破口,以“一核四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核”即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学习质量为核心,引领全区教师聚焦课堂,以课堂为主阵地,牢固树立向课堂要质量的意识。“四维”是实现“一核”的策略,采取“行政引领、教研辅导、培训支持、监测评价”的推动模式,即“基础教育科负责政策推动、教科院开展活动、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专业培训、质量监测中心评价监测”,建构区域教育发展新秩序。

    面对“双减”,上城区、罗湖区站在未来教育发展的高度,高维定位、降维推进,不仅很好落实了“双减”,而且创造了自己的特色成果。

    其实,“升维定位,降维化解”是一种破解难题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运用于“双减”,而且可以运用于教师发展、师德建设、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诸多方面。将这种思维方式灵活运用于工作,教育领域的各种难题就可能会转化为发展的资源。

    什么是乡村教育变革的新方向

    乡村振兴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什么?乡村教育之于乡村振兴意味着什么?这是推进乡村教育变革必须思考清楚的两个基础性问题。由此,我们才能厘清乡村教育变革的新方向、新路径。

    综观全国乡村教育变革,湖南省新田县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的改革探索让人眼前一亮。

    新田县整合乡村教育资源,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从“小而弱”向“小而美”“小而优”转变。该县出台了《新田县村小(教学点)建设与管理制度》,不仅明确了教学点建设的基本配置标准,而且对开课、备课、上课、作业、教研、卫生、安全、教师、升降国旗、作息时间等进行规范,实现了乡镇中心校与所辖教学点的协同管理、一体推进。

    为解决教学点师资难题,新田县将教学点教师纳入全县师资配置的大盘子,按照1∶1.7的班师比配备,把公办教师优先派到教学点。24个教学点共有固定教师39人,平均年龄34岁,其中90后教师18人,本科学历占到33%,且全部是公办教师……

    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新田县不仅没有简单撤并,而且给予资源倾斜,让乡村教育充满生机。这样的探索难能可贵。

    其实,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乡村教育的时代要求,乡村教育改革必将有更光荣、更伟大的路要走。

    今年12月23日,教育部召开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怀进鹏指出,“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建立农民参与的乡村教育推进机制,办好以学生为本的乡村教育……支持乡村学校建成乡村的文化高地,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怀进鹏不仅对乡村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为乡村教育发展指出了新方向。

    如何以教育振兴乡村?怎样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学校如何成为乡村文化高地?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关头村“亲情、亲乡土、亲自然”的“三亲”启蒙教育,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道路。在多家公益机构的支持下,在中央党校教授张孝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等多位专家的引领下,关头村“三亲”教育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自然开慧、经典诵读、行为养正、四季农耕、心灵手巧、礼乐艺养等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关头村的“三亲”教育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的31名学生,学生家长在关头村租住民居,边陪孩子读书,边以“新村民”的身份参与生态、幸福社区的建设,关头村成为他们稳定的第二故乡,陪读的家长组成社区,开展了各类手工业,使关头村开始走上教育振兴乡村的路子。

    “教育是乡村的魂,文化是乡村的根。”张孝德认为,没有教育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乡村,没有教育振兴的乡村振兴无法承担“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时代使命。

    “五育”融合怎样“一策多果”

    今年11月,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到底如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一则劳动教育案例带来了诸多启示。前不久的一次线上研讨会上,山西省万荣县方山文礼学校教师董银菊分享了她带领学生农耕的故事。

    作为寄宿制学校,方山文礼学校每个月休息一次。以前进入第三周,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开始浮躁,不能专心学习。学校开设每周两节的农耕课程之后,董银菊带领学生识土、堆肥、育苗、移苗、浇水……天冷了就在大棚里上农耕课。令董银菊惊奇的是,体验农耕课程之后,学生的生命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浮躁、焦虑等现象基本消失,甚至到了休息日还对学校依依不舍。农耕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的身心状态。这超出了董银菊对农耕教育价值的预想。

    据悉,该校秉持“五育”融合的理念,通过农耕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数学课经常搬到种植园里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测量土地,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与面积;定期组织学生远足,学生在远足过程中比赛唱歌、自主绘画、朗诵诗歌等。

    这个案例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农耕劳动之于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价值,而且看到了“五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其实,教育部在今年8月就印发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明确要求“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农林教育走出‘书本’、走下‘黑板’,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在区域教育层面,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五育”融合成效显著。富阳区实施“新劳动教育”已超过10年,充分呈现了“以劳带全”“多元融合”的育人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新劳动教育”已经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成为升级乡村文明的有力推手。富阳区委、区政府建构了教育、交通、市场、公安等多部门紧密配合的联动机制,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组织全区4.4万名3-8年级学生到“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基地,通过“农耕课堂”“农户课堂”“手艺课堂”三大课堂,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

    “五育”融合的创新路径丰富多彩。这给更多的区域、学校持续创生新经验提供了广阔天地。

    家校社协同育人向何处优化

    今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由此,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行业热度得以进一步提高。

    前不久,记者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采访,深切感受到了沈河区家庭教育学校先行先试的教育价值。

    作为全国首家区级家庭教育学校,沈阳市沈河区家庭教育学校突破原有体制,配备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为区域家校社协同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已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下设86所分校,同时负责对全区街道、社区开展未成年人教育进行督导检查。

    沈河区家庭教育学校建构起“区级整体统筹、社区融合普及、学校重点安排、年级计划推进、班级具体实施”的全方位、立体式区域家庭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体系,为万千家庭提供“专业、知心、温暖”的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在全区成立了11个睦邻学习圈,一个街道一个学习圈,每个街道对接3-5个社区,以社区为单位将辖区内所有在读中小学生家长纳入其中,选派由中小学主管领导、社区工作人员、五老人员、高校志愿者和家长代表组成睦邻学习联络员,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家长参观、培训讲座、亲子游戏等活动,形成了学校与家庭、社区与家庭、学校与社区三者彼此互助、共建、共享的学习、教育、交流平台。

    与沈河区相似,北京市顺义区从区、校、班三级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在区级层面,区教委整体谋划,形成了区社区教育中心牵头,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以社区为枢纽“三位一体”的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模式;在学校层面,以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提出“十有”标准,即有挂牌标识、有章程制度、有师资队伍、有教学计划总结、有教室、有教材、有活动开展、有活动经费、有考核评估、有档案资料,三年为一轮,两轮覆盖全区并全部达标;在班级层面,以家委会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指导学校发挥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作用,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渠道,形成“家长教育家长”的良性循环。顺义区从活动开展、队伍建设、资源开发、典型培育4个方面入手,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其实,众多问题的核心往往只有一个问题。因为最核心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要么已经不再是问题,要么也会迎刃而解。家校社协同育人亦是如此。

    作为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的专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冯宪萍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让家长学会正确爱孩子。“家长必须懂得如何理性爱孩子,可以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但一定要表扬孩子的人格。”冯宪萍说。

    作为年度区域课改观察,记者从4个维度梳理难免遗漏重点。比如教育评价改革如何持续深化、怎样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等,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无论学校评价还是教师评价,无论学生评价还是用人评价,尤其是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不少区域都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总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给教育同人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大舞台。我们热切地期望更多区域积极行动起来,持续创生更多、更大的新成果。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1-24/xw_1785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