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厚植体育教育沃土 奋力推进内涵发展

网友投稿  2022-11-23 00:00:00  互联网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山西老八所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需求为导向,抢抓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的新征程。

    山西师范大学于1959年设置体育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地区较早开设体育专业的院校之一。1989年至1999年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曾独立建制办学,设置体育教育本科和专科,1999年实质性并入山西师范大学。2001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研究生,2003年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11年获得体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体育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C+学科,被山西省确定为重点建设学科,被学校确定为“攀升计划”“攻坚行动”学科、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4年)“高原建设”学科。

    64年砥砺前行,学院始终以党旗领航办学方向,以学科建设引领内涵发展,坚守师范教育特色,不断迈出新时代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本文系山西省高等教育“1331工程”立德树人提质增效建设计划项目、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体育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阶段性成果(编号:Z2021029)。

    坚守初心 打造体育教师培养摇篮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以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培养为主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四有”好老师,紧紧围绕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项目训练理论与应用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标准要求,引领新时代体育教师培养,研究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坚守和持续打造体育教师培养特色,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认同度。

    早在1998年,学院就明确提出“教学中心地位要强化、教学改革要深化、质量意识要升温”,并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注重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出优秀科研成果、优秀教学成果、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学质量的“四优”要求。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目标,以“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牢记培养造就人民体育教师的初心使命,为学院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有着6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类本科骨干专业,2007年获得校级品牌专业,2012年招收公费师范生,2014年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居A层次,名列全国该专业第27位。

    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根据体育教师教育新要求同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和师德养成教育,把学习主导权还给学生,合理配置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比例,强化专业素养课程、特色课程和综合性课程设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形成融知识传授、技能塑造、能力培养、素养提升“四位一体”的体育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训练、研究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学院始终把师德养成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举办“崇尚体育精神 点亮精彩人生”道德讲堂等活动,引导师范生与教师继承老一辈体育教育工作者以德育人的精神,筑牢育人育才信念;扎实推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为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坚持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获得国家教育部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混合式教学试点项目”;积极推进和改革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办法,注重发展性评价,实施“以赛代考”考试改革,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术科课程和技术、技能、裁判、比赛组织等术科环节均纳入改革范围,改革举措在全校示范推广;学院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举办“未来教师素质”大赛和运动项目教学比赛,深化教育实习改革,多维度开展“渗透式”教育见习,结合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中实际问题实施毕业论文与设计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动不同年级学生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递进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院持续深化与地方基础教育合作,创办的学术刊物《体育教育与研究》发行量达2000余册,成为体育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助推体育教师茁壮成长。学院被确立为国家教育部门“国培计划”示范性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丝绸之路体育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山西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师资培训基地、山西省球类项目培训基地,承接省级以上示范性体育教师集中培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培训、农村体育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省级足球特色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等培训任务,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学院师范生全部以顶岗支教方式进行教育实习,在晋城、洪洞、孝义、长治、榆次等实验基地学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大手牵小手,足球进校园”推广活动,助力实验区“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改革,助推实验学校特色校本教材建设。迄今为止,学院已累计培养1.2万余名毕业生,初步形成了开放、合作、协同、联动的师范大学体育教师教育体系,被人民网、《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

    研教结合 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提质增效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学科建设具有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存在着固有的基础和逻辑。坚持育人为本、学术为根、研教结合,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路径。

    20世纪80年代,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科钮琛教授就与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合著《闯与创》一书,后又配套录制教学片,以中、日、英、法、西班牙五种文字出版;90年代后期,学院与北京体育大学等专业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承办华北东北协作区体育学术交流会议;新世纪交替之际,确立了“以德立校,科研强校,依法治校,艰苦建校”办学指导思想,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学术论文多次入选奥科会、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重要会议;进入新时代,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研教结合的传承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紧紧围绕体育事业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强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创新,在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十年来,学院提出“创新、开放、引领、特色”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开放发展为支撑,以党建引领办学方向,以学科建设引领内涵发展,坚守体育教师培养的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增强体育学科服务基础教师和区域体育事业发展的能力,建设“研教结合型”团队,走出一条地方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特色发展之路。

    学院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2项,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等课题80余项;围绕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学科实力,承担《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及教材编写工作;成果著作《职业化走向中的中国体育道德建设》和论文《社会转型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生活空间的重构》分别获得第八届、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三等奖;论文《诘问与回应:体育与幸福关系研究的8个基本问题》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22期全文转载,获得山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著作《民间体育组织:中国经验与本土治理》和《县域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体制机制研究》分别获得山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论文《全球人口体力活动不足的概况及特征》获得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组织高质量发展研究》荣获山西省2020年度“百部(篇)工程”二等奖;论文《中国古代是否存在体育法?——基于我国古代体育法律史料及其价值的分析》被体育法学界广泛关注与评论;2022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76篇,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21年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获得山西省论文总分冠军,并荣获优秀组织奖;骨干教师多人次赴我国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进行学术交流,学生多人次在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韩国龙仁大学、美国乔治城大学进行学习交流,开放办学迈出新步伐;据2022《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学院师生“高被引”“高下载”“高PSCI”论文47篇,体育学正由“高原建设”学科向“高峰建设”学科挺进。

    近年来,学院在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4个本科专业基础上,2021年成功获批体育旅游本科专业,2020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4个专业均上榜,为打造“金专”、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养具有师范特质的合格人才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使命,课程供给、组织与实施是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纽带。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必须有一流课程来支撑才能彰显其优势,必须有特色教学团队才能有充分保障。学院围绕“研教结合型”团队建设,持续打造院级“金课”,创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排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获得国家一流课程,“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健康教育学”“健美操运动课程”等6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含省级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体育概论”2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一流建设课程,校级以上一流课程(含精品课程)达到16门,覆盖了5个本科专业大部分核心课程。这16门课程就是16支研究与教学团队,吸纳了体育学科12名教授、30余名副教授、20余名讲师主持参与,占学院教师总数的60%以上。

    立足三晋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使命。山西师范大学是全国较早设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之一。山西表里山河,不仅有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而且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省域有武术拳种65种,武术套路753个,其中有多项都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学院充分依托和利用“三晋武术”这一资源“富矿”,围绕武术理论与教学、传统武术传承创新、民俗民间体育保护与发展等领域,探索理论研究与地域资源特点结合的新方向,承担“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比较研究等国家项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邀请中华浑元武术创始人、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形意拳名师等武术界名流来校讲学;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全国武术科学大会,2017年、2020年承办全国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2022年与兄弟院校共同承办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打造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尧风武韵”专场武术展演,受到同行专家高度评价;山西形意拳、洪洞通背拳等传统武术项目,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中国武术段位制考核内容,其技术与技理已得到系统整理并出版相关著作与教程;通过专业实习、实验区合作、体育教师教育共同体等多种渠道,推进传统武术项目进校园,在青少年中推广普及传统武术;为留学生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不断扩大中华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将武术文化传承融入体育产业发展,激励毕业生创新创业,开设或参与武馆、武校、健身会馆等社会体育工作取得实效,成为区域性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研究、传承与创新的有生力量和人才培养高地。

    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20余年来,建设有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武术协会专业一级单位会员、中国武术协会段位考评点、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会员单位、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洪洞通背拳)、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山西省分联盟牵头单位、山西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已为社会培养了20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近十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实践性学科竞赛优势,培育和打造武术赛事育人模式,强调武之德的养成、拳之艺的继承,将“德艺兼修、术道融合”作为武术教育和赛事育人目标的追求。充分利用武术项目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竞技特点,连续举办以传统武术文化与教育为主题的“拼搏杯”比赛,以赛事为抓手,在专业教育、区域性武术爱好者及青少年中推广普及传统武术,在山西省和全国各类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近年来,5次荣获山西省大中学生武术锦标赛男女团体总冠军;荣获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南棍冠军和南拳南棍个人小全能第八名;2016年在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上取得两金两银一铜的好成绩,获得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暨夏季世界大运会选拔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组团体总分第二名;2017年在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上又取得一金一银四铜和8个第五名的成绩;2018年获得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男子甲组软器械冠军、男子甲组华拳冠军;在2021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中获得四金五银三铜的好成绩。

    服务需求 助力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大学在服务需求中成长和发展,既是一所高校长期积累、发展的结果,也是一所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转型发展的自觉。学院在服务社会方面有着良好基础和优良传统,新世纪伊始,学院就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着力培养具有现代教育和健康理念,掌握社会体育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将服务区域作为自身立足和发展之本,将服务区域需求与服务国家战略对接。

    近十年来,根据区域优势和服务需求,积极探索项目实施带动改革实践,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的结合点,主要聚焦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体育社会组织、科学健身指导等重点领域,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社会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承办全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年会和系列教材编写工作会议,主编和参编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材十余本。

    学院拥有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运动营养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多次承接北京铁路局、山西省体育主管部门、省残联、各地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累计为社会培养培训30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师生代表山西省在全国绿色运动健身大会上荣获“全国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风采展示大赛”一等奖、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大赛团体二等奖,“跳出名堂APP”项目在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学院主动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着力探索体育领域紧缺人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科专业融合,着力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水平。2021年抓住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体育旅游专业设置的契机,探索从传统体育学类内部专业建设向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转变,根据区域旅游资源优势,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于山西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  

    2022年7月,学院与大型体育产业国企华舰集团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的实训基地,打造体育硕士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赋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引导和鼓励体育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体育产业需求。2022年8月,学院与兄弟院校共同倡议并加入“黄河流域体育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体”,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建有“临汾体育智库”,完成《2020年度临汾市全民健身工作考评报告》,为地方政府部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在办学地设立多个科学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在科技引领服务社区科学健身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六十四载滋兰树蕙,百年交汇再启新程。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对学院发展既是前进引领,又是奋斗召唤,为推动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鼓舞学校在解放思想中守正创新,在奋发图强中争创一流,以新业绩、新成效、新突破谱写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动内涵式发展、全方位高质量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是山西师范大学在新的发展阶段所肩负的新的使命。体育学院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创新、开放、引领、特色的发展理念,深刻总结分析与反思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践行初心使命,唯实惟先,突出特色,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在探索新时代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征程上踔厉奋进。

    (郑旗 卫建平)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1-26/xw_1796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