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仁爱的基础是优秀传统文化

[db:作者]  2015-10-14 04:35:42  互联网

  【仁爱是教师之道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谈这个主题时,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要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起来,要与教育教学联系起来】

  最近有两件事让我感触很深。第一件事,我请教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你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怎么看待中国教育的特点?”这位教授说:“中国教育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以及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他很羡慕也很愿意指导中国学生,觉得学生尊重教师。这是一个感受。第二件事,最近有媒体通过调研发现,我国的师生关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生关系的扭曲异化、情感淡漠、互不尊重,甚至相互敌对。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师生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师生关系日趋冷漠和麻木;日趋对立和紧张;日趋功利化和世俗化。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两件事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我国尊师的传统得到国际上其他学者的认可;另一方面,我国的现实又出现了矛盾,师生关系的变异或者蜕变值得我们思考。

  从传统意义上说,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常讲“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中国历史上的师生关系,应该说大概经历了两个重大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先秦到隋唐,这时的师生关系包括教师的尊严,建立在一种“师法”或者师承关系之上。当时社会上有不同的学派,作为教师来说,要传承不同的学派。比如说先秦的几个学派,他们要传承包括孔子、荀子、墨子的理念、观点等等。通过这种师承关系(师法)来维护教师的尊严和地位。这种通过师承获得尊严的传统,在佛家和道家中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第二个时期大约从后唐开始,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他的重要著作“原道”中重新强调了儒学的道统,并在“师说”一文中强调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在他看来,仅靠传统的师承关系或者家法、师法关系不行,还是要回到儒家最根本的学说和传统上。师道尊严,就是看你能不能真正回到教师最根本的传统根基上。如果教师的学问、所讲述的内容能够回归到道上,能够代表儒家正统的道学,并且能够有与这些理念相适应的诗书,包括教材、科举等,才能真正有尊严。教师的尊严地位,最重要的还是要有“道”。根据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的观点,仁爱的“仁”本身就具有本体意义。因此,仁爱之师的根本基础就是“道”,这是我国文化的传统。

  现在的教师不一定都讲师承关系,但必须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传统与精神。这是特别重要的。在我看来,“仁爱”最关键的是教师要符合中国文化之“道”。

  据历史文献记载,“仁爱”最早由尧帝提出,后来孔子、孟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这些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内容,是中国教师教育的基础。在这次会讲中,顾明远先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他说:为什么西方人不谈师德,而我国又如此重视师德呢?这里面包含一定的道理。一个国家的制度一定要有仁爱之心。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有一个基本信念:一个国家的治理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是要靠文化来实现。所以,中国教育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治理的职能和意义。并且,中国人信仰培育和知识传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靠教育的重要职能和教师的责任来实现。

  总体来看,我国的师生关系是健康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与道的分离,有些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如何培养仁爱之师?首先要把“道”扶正,我们要贯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教师的“传道”形象树起来。当前,社会上教师的称谓有点滥用,什么人都是“老师”,这是不合适的,是一种师与教育的分离。

  所以,作为一个仁爱之师,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抓住了教师培养或者教师尊严的最根本。我们在理解“仁爱之师”这个主题时,一定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要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起来,要与教育教学联系起来。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03/xw_1828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