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8点钟,上海市宋庆龄墓园门口,一支包括中学生、家长、志愿者组成的四五十人的队伍迅速集结完毕。站在这簇人群中央的,正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讲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教师樊阳,一次题为“民国人物的生生死死”的人文行走即将从这里开始。
这簇人群首先来到宋庆龄的墓地。“大家想想,为什么宋庆龄把贴身侍女安葬在自己身边,一起陪伴父母?李燕娥在她生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学生们说出自己的理解,樊阳耐心地听着,不时地追问着,并做适当的补充:“宋庆龄和任何人来往的书信和便笺,看完都要烧掉。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
在樊阳的讲解下,这些过去的人物被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像点缀在历史天空中一个个重要的坐标,渐渐勾勒出民国上海的生活、风土人情和文化。
从墓园出来,又转战宋庆龄故居。就这样一直站着,走着,有位学生担心又好奇地说:“樊老师不累吗?他可是动过几次手术的人。”学生的话音刚落,只见站在不远处的樊阳,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矿泉水,边吃边讲……直到下午一点钟,活动才结束。
樊阳是谁?这些学生又是谁?何为“人文行走”?为何要“人文行走”?
发现并挖掘学生的精神世界
生于1969年的樊阳,于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带着一些失望与迷茫,他在咸阳一所厂矿子弟中学,走上了高中语文的讲台。
非师范专业的他,对于怎么上课一窍不通,学校给他安排了一个师傅,但在樊阳的一再请求之下,师傅也仅听过他一次课。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新一轮下海热潮,在那个厂矿中学里,教研活动往往是在这样的对话中进行:“李老师,你儿子是不是去深圳了,我们何时跟你去啊?”
既无章可循,那就自己创造吧。樊阳自小爱读书,除了他热爱的文学,历史、地理书籍也多有涉猎,他还经常到陕西的各处古迹探究各种历史遗迹。这种经历促使他重新审视语文教学——“前一篇是古诗词,后一篇可能就是鲁迅的文章。”学生接触的文本都是随意且无序的。“所以上语文课时我喜欢旁征博引,试图打开学生的视野。没想到学生特别喜欢。”但课堂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樊阳想,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而且将来他们也未必都有机会进入大学,何不将自己所学与大家分享?
1991年11月的一个下午,放学之后,几个有兴趣的学生留下来,大家围坐在一起,跟樊阳讨论文学。气氛热烈、自由,颇有点孔子讲学的氛围……他们称之为“语文小组”,这个小组完全是樊阳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大家做讲座,不仅仅讲语文,还有历史、地理,还能聊聊政治,而且绝对不会有考试,学生都是凭兴趣参加。此乃“人文讲座”的开端。
在当时那样一个封闭的西部小城,那样一个单调的环境,学生们哪见过这样的教师和这样的“讲课”方式?当初那种震撼的感觉,即便是20多年后,学生们还依然记得清晰。“还记得第一次听樊老师讲课,那种震撼和新奇至今还历历在目,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整节课被樊老师的丰富学识所充实,被他的巧妙设疑所吸引,被他渲染的情感氛围所沉醉……”学生卢瑜说,她本不是樊阳班上的学生,但她和另外一些“非嫡系班”的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去听樊阳的课。
后来,根据讲座的内容,他们骑车去西安,去咸阳原顺陵——“人文行走”由此开启。
“相对于现在,那时的学生自由时间比较多,许多课余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樊阳说,95届高三毕业班是“语文小组”的第一批受益者,他们只比樊阳小五六岁,樊阳带给他们的启蒙是巨大的,“多少年后,我们依然将‘讲座’的经历作为人生的新起点”。
1995年,樊阳来到上海工作,他全身心投入到初中班主任细碎繁忙的工作中,“语文小组”暂停。两年后,一次重病让樊阳深深地感到生命的脆弱与短促,促使他重新开始考虑人生的价值:一个语文教师,不引导学生读书,还有什么意义?“语文小组”不应该只停在记忆里,必须重新开起来。
当时的樊阳,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于是,在复旦大学一个名为曦园的花园里,以天地为教室,樊阳将一帮孩子带进文学的世界。等到樊阳有了自己的房子,那间不大的客厅里,一台电脑加上十几个小脑袋瓜,人文讲座重新开始了。
这个阶段,樊阳不再漫无边际地自由发挥,开始探索讲座的体系。他开始按照文学序列,从古希腊讲到现代主义兴起,从《诗经》讲到《红楼梦》……他开始重视书籍阅读的质量,更重视与学生交流读书的感受。
这20年间,樊阳的工作调动过几次,但无论他走到哪里,讲座都没有停止过。讲座也是完全开放式的,学生来完全是因为兴趣,也有许多学生因为考试和家长的压力而不得不离开,但即便是2003届学生中只有3个人坚持到最后,樊阳都没有停掉人文讲座。
学生们从他家那个小客厅走出去,走到大学,走出上海,走到纽约。但是在这些孩子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是那一张曾经围坐的书桌。
而樊阳,依然忙着陪伴和成全一批批孩子,穿梭于历史和现实的缝隙间,帮助年轻的灵魂一点点构筑、扩大自己的精神世界。
随着一届届学生的毕业,樊阳和人文讲座也在成长和成熟。如今,已经形成讲座、网页讨论、文化行走的三位一体“人文讲坛”。
教师之道:陪伴,激励,成全
5月底,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小邹请樊阳出席由她参与的一场话剧演出。彼时,恰逢学生中考,也是樊阳最忙的时候,每天授课、补课、考卷、作文,不得片刻闲暇。虽然,小邹加入讲坛只有短短3个月,但樊阳还是去了。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