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有机会与教育局长一起研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教育局长们反映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有明确的政策可以解决。但是,由于他们没能及时关注这些政策信息,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使得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基层教育行政管理者对教育政策的了解和把握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于是有教育局长询问,“能不能将那些需要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教育政策列个表格”。其实,表格是现成的。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信息公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信息公开,重大政策更是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形成的,通过媒体、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等渠道广而告之的。特别是在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政府不断公布新的政策扶持教育发展,教育局长一定要保持政策的敏感性,抓住机会,才能开创区域教育的新局面。
这时,又有教育局长抱怨,每天有大量的管理工作要做,“实在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读文件、找政策”。的确如此,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教育局长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那么在信息爆炸、热点频出、政策不断的情况下,怎样抓住关键信息呢?答案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让相关职能部门成为自己的“眼睛”和“手”,进而发现和抓住政策信息。
据我了解,一些教育局专门成立了政策研究室,关注和跟踪教育政策的发布和发展。更多的教育局把这项职能分散到各职能部门,人事部门关注教育人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信息,业务科室则随时关注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同时,还要建立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通过例会或简报等方式,也可以通过短信、微信等渠道,解放自己又及时抓住政策的“大鱼”。
面对海量信息和不断推出的新政策,总有一些教育局长能够慧眼独具,透过政策信息,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大势,明确区域工作重点;借政策之力,突破区域教育发展困境,实现区域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也有一些教育局长很迷茫,不知道在成堆的政策文件中如何取舍。解决这一困惑绝非一日之功,有许多功课要做:
其一,熟悉本区域教育发展形势,对本区域教育发展现状、优势、不足有基本的判断。这是对政策进行价值判断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无论是中央还是省级层面的政策,都是在较大范围作出的安排部署和提出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和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找到契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实施点。
其二,把握政策的实质,为进一步用好用足政策打基础。比如,去年底教育部颁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文件,社会各界对改革的重要性都很清楚,但教育局长对政策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清楚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乃至学校管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提前作出哪些调整和改变,以应对3年后新高考制度的实施?如何利用本次重大政策的调整机会,突破当前区域教育发展的困境,开创新局面?面对这一重大政策调整,教育管理者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形成清晰的思路。
其三,作出明确的决策。毋庸讳言,不同层级、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政策对于基层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面对自上而下发布的大量政策性文件,对其重要性作出判断,并采取积极的举措、行动,考验着基层管理者的基本功。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要对重大政策保持高度敏感性,这些政策一般涉及重大制度调整、核心工作安排、人财物重要保障措施或全局性战略转型等方面。遇到这些重大政策的颁布实施,执行层应当机立断,迅速作出部署。二是利用政策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实际上,政策都是来源于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具体到基层,会有不同的适切性。有些教育局长刚接触政策时不甚了了,或者感觉无关痛痒,但遇到相关问题时就感受到政策的价值;还有一种情况是问题出现了,如何解决,教育局长一筹莫展,这个时候也可以带着问题去梳理一些相关的政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总之,作为基层教育行政管理者,政策执行力是基本的能力要求,理解和掌握政策、执行政策以及用好政策,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方式和前提。每一位教育局长都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教育政策的认识,学会运用政策,不断推动区域教育健康发展,造福百姓。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