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一些区域在推进教师交流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好学校一般不愿意将自己优秀的师资交流出去,究其原因,还是怕优秀师资的流失对学校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如皋市实验初中几年前在如皋当地可谓是“最热门的学校”,如城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衡配置后,该校2/3左右的教师通过抽签走向了新的工作单位,取而代之的是2/3的“新面孔”。但新的教师结构并没有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均衡之后连续两年中考学校均延续了往日的辉煌。“虽然优秀教师走了,但优秀教师成长的那块土壤仍然存在,这块土壤依旧能够成长出优秀的教师。”实验初中原校长、如皋初中校长郭富慧谈道。
郭富慧所讲到的“优秀教师成长的土壤”,就是学校优秀的团队文化和良好的教科研风气。教师刘兰之前在农村初中工作,来到实验初中后,她与团队迅速融合,快速成长,取得了不少成绩。谈起自己这几年的专业进步,刘兰说,这主要得益于自己的这个“新家”:实验初中对教师的培养绝不含糊,每一次教学比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学校都抓得非常认真,从不“走过场、搞形式”。
“树挪死,人挪活。人容易产生惰性,教师交流让大家有了重新出发、再次挑战的机会和平台。”在采访中,许多交流教师表示,虽然从心理安全、团队融合、生活品质等方面看,教师交流对自己和家庭都有一定影响,但总体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校为单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瓶颈;“县管校聘”体制下,教师不再单纯依恋学校,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专业发展。
让多元交流成为教师交流新常态
“县管校聘”,其核心要义是让教师流动起来,通过常态化教师流动实现师资的均衡配置。但“管”到哪里,“深”向何处?如何才能保证“县管校聘”的真实有效?如皋市在实践中给出答案:通过多元化交流形式保证交流的常态化,通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提升交流的有效性。
如城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张文兵至今已参与了3次交流。第一次是2011年如城学区的教师调配,那一次他和70多位同事通过抽签抓阄的形式,离开如师附小走向新的单位。也正是在那一年,如皋市对如城城区符合条件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进行“人走关系动”的统一调配,903名教师参加抽签,其中2/3的教师走进新的工作单位。
第二次是去农村学校支教。2013年,当第一次交流期满,张文兵和钱宏一样,立即提出了去农村支教。“既然能踏出如师附小的门,为何不能踏出实验小学的门?”张文兵说,去农村支教,就是要发挥他们这批人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优势,为农村学校发展改革带来变化。虽然教师关系并不用迁移到交流学校,支教期满仍可以回原学校教学,但两年的交流,支教教师对支教学校的教师队伍已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影响。
第三次是在联盟学区内发挥作用。张文兵说,目前他还在联盟学区承担着项目帮扶工作,主要研究课题是《儿童早期代数思维培养》。据了解,2013年如皋市着重推进城乡学校定点结对帮扶支教工作,组织城区6所学校与农村12所学校建成6个“联盟学区”,开展对口定点支教,城区42名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工作。2014年,新增6所学校加入“联盟学区”,又安排39名城区教师到农村结对学校支教,“联盟学区”各学校间实行捆绑式考核。2015年,“联盟学区”建设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共建立8个“联盟学区”,城区53名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工作,全市小学阶段覆盖至所有镇(区、街道),初中阶段以点带面促进各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通过点对点、师带徒、学科对学科的交流指导,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正在得到提升。”如今说到如皋市的教师交流,张文兵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教师交流,从政策初衷看是为了区域师资均衡,但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最大的受益者,交流让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实施‘县管校聘’是教师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其对教师交流轮岗的意义、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对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价值不言而喻,虽然前期经历了一个阵痛期,但这两年的结果表明,这项改革是正确的。”张俊说,2014年如皋城区教师调配后的首届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城区3所初中学生的平均分,以及普通高中录取数、高分段人数与生源总量的占比等都趋于一致。今年中考,城区3所初中继续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始终保持着适度竞争、和谐共进的良好态势。
当然,“让好教师流动起来,不能仅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命令与强制,只有通过政策倾斜,给补助、给津贴、给待遇、给荣誉、给成长的舞台,才能激励更多的教师加入交流的队伍中来。”张俊说。据了解,如皋市还将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相关意见,力求在教师交流、评价、考核、激励等方面,进一步释放改革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