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艳霞永远不会忘记,2008年6月9日,8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老中青教师聚集在一起,没有场地,没有仪式,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前的草地上举办了第一次读书沙龙,由此宣告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正式成立。这8个兴趣相投的教师,凭着对成长的渴望和对教育的热爱携手走过7年,并逐步壮大成为8个相对独立的共同体。作为共同体发起人,段艳霞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共同体打开了教师自主成长的另一扇窗,让教师们在工作与家庭中幸福行走,在育己育人中快乐成长。”
今年中秋节,段艳霞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求助信息,“明天,2015年厦门台湾学习共同体工作坊即将开始,工作坊需要一些碟子当教具,我家里仅有的一些碟子远远不能满足工作坊近百人的需求……”消息一发出,朋友们纷纷回应,很快碟子就凑齐了。为了保证工作坊的活动效果,段艳霞原本只打算招募50名成员,却不料有近百人报名。这些报名者满怀热情而来,让段艳霞不忍拒绝,只好扩大规模,于是出现了在朋友圈求助的一幕。
其实,类似这种不得不扩大规模的活动对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来说并不少见。这个由一群热爱教育、怀有教育理想的教师自发组成的成长团队,因倡导过幸福而完整的教师生活,以“共读经典、分享沙龙、追寻明师、行动研究”的活动方式,吸引着厦门市教师甚至台湾同行的注意。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团队,不仅欢迎教师参与,而且鼓励家长携手同行。据不完全统计,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成立7年来,大约有5000人次参与过由共同体举办的活动。
7年来,共同体发起人段艳霞像滚雪球一样壮大着“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这支队伍,如今,创办共同体的“元老”都已“独立门户”,创建了新的共同体,但只要一个“召集令”,大家会迅速聚拢在一起,为共同体的发展群策群力。如今的共同体成员,也不仅仅是一线教师,还包括教育科研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教育专家等,老中青教师一起,激情与智慧同在,理论与实践互补,共同探索“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规律。
共同体,找寻心灵回家的路
从共同体活动的策划、确定专家行程、会务的相关准备以及活动期间的主持,段艳霞都亲力亲为,虽然忙乱,但她说这样才充实。这位说话总是满脸笑容的共同体发起人,像一个邻家姐姐:细心又不失韧劲,体贴中又顾全大局。
与现在的成熟、知性比较起来,段艳霞也曾经迷茫过。2002年,研究生毕业的她来到厦门市教科所,成为一名教育科研人员。由于没有一线从教经历,也难有进修机会,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让段艳霞对自己的前途一度感到迷茫,内心成长的渴望最终促使她决定到学校“蹲点”。
来到学校,走近一线教师,段艳霞才发现,原来许多教师与她有着同样的烦恼,他们渴望成长,却找不到方向,寻不到同伴。如何把这些渴望成长的教师聚集起来,善思考的段艳霞“不安分”起来。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教师个体,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内力’,但教师自主发展并非‘孤立发展’,教师团队之间的合作、互助、共享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外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个体与团队在‘合作互动’中构建‘教师文化’的过程。”段艳霞不断梳理教师个体与团队发展的关系。观念通,则一通百通。
2008年6月9日,8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老中青教师聚集在一起,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前的草地上举办了第一次读书沙龙。没有像样的场地,没有庄重的仪式,但成员们初步构建了共同体的雏形。“我们的一小步,迈开了教师成长的一大步,也为厦门教育打开教师自主成长的另一扇窗。”当年已经85岁高龄的厦门市原教科所所长徐报德如是说。
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刘胜峰在日记里写道:“教师成长共同体不仅要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还要关注教师的幸福生活。通过共同体成员间的交流与碰撞,促进思想的产生。在共同体中,每位成员都是学习者。”期待、兴奋、动力,共同体让大家紧紧地靠拢在一起。
“共同体成立初期,我们并不清楚应该走向何处,不能勾画出未来的轮廓,但是每个人的心里还是有了归属感,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里,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每一步的尝试与努力,都让我们找到了心灵回家的路。”回想当初成立共同体的初衷,段艳霞感触颇深。
从此,共同体这粒种子,深深埋在厦门教育的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阅读,共同体行走的方式
鲜花、茶水、咖啡、甜点、舒缓的音乐……这可不是参加party,而是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世界咖啡式”读书沙龙,6至8人一组,每组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会谈,主持人组织大家讨论、交流、分享,画图员依据组员发言整理、归纳并构图。会谈完毕,每组主持人与画图员不动,组员则相互“漂流”,在新的一轮会谈开始之前,大家要重新认识,并且简单交流上一轮会谈的成果,在多元观点进行链接后开始新一轮会谈……如此循环,让深度的思维碰撞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流淌到每个人的心中。
然而,这只是共同体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的缩影。
7年来,茵茵绿地、咖啡馆、植物园、厦门大学校园……都留下了共同体成员的足迹。变换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每个人成长的自信。
共同体发轫于阅读,也成长于阅读,每位成员在阅读、分享中找到内在的力量,并通过共同体找到志同道合的成长伙伴。
共同体成员们读得最多的是中外教育经典。2010年1月,共同体共读《学记》,许多成员都为《学记》叫好。“无论什么时候读,都能找到引导教育实践的依据,都能与我们目前的教育现实对接起来,教育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此吧。”火炬小学科研室主任游清兴奋地与段艳霞分享感悟。“师逸而功倍”,实验小学教师李玲玲在《学记》中找到了“减负”的理论依据……
7年来,共同体成员们共同阅读了《学记》、《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等几十本教育经典著作,开展了近百次沙龙分享活动。本着“自由、自主、开放”的原则,每次沙龙话题不定,人员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但在这“表面的不定”中有着“内在的确定性”。
此外,共同体以“共同阅读”为主要媒介,成立了教师、父母、儿童等三类成长共同体,以“世界咖啡式”读书沙龙为主要活动形式,推动教师、父母、儿童的阅读,在厦门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阅读革命”。
今年,为发挥共同体在厦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专业力量,让阅读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让阅读走进教师、儿童和家长的生活,共同体在厦门推动“阅读点亮学校”计划,活动内容包括:协助学校成立一个“教师读书俱乐部”,开展一次“世界咖啡式”读书沙龙活动,为学校推进教师读书、儿童阅读、家长阅读活动提供一些参考等。这次自发阅读行动除共同体外,有近20所中小学参与其中,甚至像柘荣实小、城关小学、长泰坂里中心小学等外地学校也慕名而来。阅读是有力量的,一群人的阅读交流更有力量,共同体成员在阅读中唤起内在的力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教育的“微行动”、“微改革”,带动身边更多教师、孩子与家长们从阅读中汲取力量。
在段艳霞看来,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最可贵的,在于共同体成员昂扬向上、活力奔放的“生命状态”以及共同体传递的正向的价值观和文化。面对复杂的教育环境,成员们没有抱怨,而是致力于自身的改变,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以积极的态度与行动影响身边的学生、家长,在共同体成员中初步营造了一个虽小却充满正能量的“亚生态文化圈”。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先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再找出其中的细节进行分解,并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滨北小学六年级学生杜镕宇在厦门外图书城的“小杜叔叔儿童书友会”上,与来自厦门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小伙伴分享读书心得。当天,与他们一起读《斑羚飞渡》的是小杜叔叔——湖明小学教师杜文斌。
如今,每周五、周六晚上杜文斌都在厦门外图书城为孩子们讲故事,早在2009年他就成立“小杜叔叔讲故事”公益角。杜文斌是第一个“独立门户”的共同体“元老”,“小杜叔叔讲故事”公益角也是共同体这棵大树结出的第一个果实。
几年来,共同体几位核心成员都根据自己的研究旨趣与工作岗位,确立了自己的行动研究方向,经过不断探索、努力,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了“化学反应”——诞生了新的共同体。杜文斌将“亲子阅读”作为自己的行动方向,成立了“小杜叔叔讲故事”公益角;实验小学教师潘品瑛创新家校成长模式,创办了“小水滴成长俱乐部”;海沧区育才小学教师谢淑美以班主任专业化为研修内容,成立了“厦门市班主任工作坊”……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让我们一起‘浪费’一个晚上的时间,一起分享家庭教育中的点滴——我们是否有爱却没有行动?或者行动了却不得法……今天,我们只求一滴水的收获。今日的一滴水,将汇聚成明日的一条溪。”潘品瑛声音轻柔、甜美,只要与孩子、家长在一起,她满满的爱就溢于言表。
在“2015小水滴父母阅读季”第二期读书会上,一位妈妈分享的故事,更坚定了潘品瑛前进的步伐。
一位妈妈希望女儿养成记录作业的习惯,女儿总是忘记。直到最近,妈妈终于忍不住发火:“为什么没有记录?”“不为什么,不想记。”女儿一脸不屑。“那你中午在学校都干什么了?”妈妈高举起的手,挥在半空。“在午托班看到一幅仕女图,写了这个。”
女妆
醉晕面颊点魇花,
胭脂芙蓉红面霞。
眉黛青影萱草色,
翠钿额间恋牡丹。
妈妈惊呆了,举起的手轻轻落下,“自己是多么不了解孩子啊,以前总以为她的脑袋长了草,没想到却开出了美丽的小花。”妈妈说得心有戚戚,情有凄凄。
“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当大家把家庭中的困惑、喜乐聚在一个平台上,有前车之鉴,也有了未雨绸缪,这就是‘小水滴’的意义。”潘品瑛信心满满。
“带着家长读书,并不是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事,也不是学校布置的任务,其中更多的是一种无私奉献,也探索出一种新的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模式,这就是共同体的涟漪效应。”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评价道。
虽然“元老们”每个人都独立成立了共同体,但并不影响大家的相互扶持与帮助,每当一个共同体有好的做法与经验时,大家也不会忘了向段艳霞“炫耀”一下,以便她在下一次活动中加以利用推广。当然,每个共同体举办活动,大家也都相互“捧场”。在潘品瑛“小水滴父母阅读季”第六期活动中,作为《断舍离》一书的实践者,游清作为活动的特邀嘉宾现身说法,向家长叙说《断舍离》对她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这些或早或晚成立起来的‘共同体’都秉承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核心精神,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工作与家庭中幸福行走,在育己、育人中快乐成长。”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加入共同体或者组建共同体,段艳霞要做的事情似乎更多了,对共同体间呈现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态势,她又有了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