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有一段时间我在幼儿园蹲班。那天我进班工作时,班里新来了一个男孩。他来晚了,其他孩子都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或者两个孩子在一起建构友谊,或者在玩娃娃家,或者搭建积木,或者画画。
男孩进到教室一看就懵了,他发现其他孩子都在忙,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教室里晃了一圈后,我看见他趴在画湿水彩的桌子上,一个女孩在旁边画画,他在旁边看。
他面前有一张纸,我想引领他工作。
我走到他面前问:“你想画吗?”他面无表情地看着我,非常坚决地摇摇头说:“不画。”
我知道那种面无表情一般来说不是不想画,只是内心有比较激烈的斗争,不知道要怎么办,也不知道怎么跟一个陌生人互动。
我想试试,看看能不能继续引导。因为他如果不想画,就不会站着看那么久,说明他感兴趣。
我又问他:“你真的不想画?”他再一次坚决地点头。
我说:“其实这个颜色是很好玩的,拿一个红颜色的笔在纸上这样‘砰’地点一点就可以了。”
我在他面前点了一个红色的点,接着说:“其实‘笃笃笃’地一涂就更好玩了。”听我说完,他没有再拒绝我,当我把那个红色笔放在他手里时,他竟然接住了。
这让我非常意外,一般这样的孩子说不画,是坚决不会画的,结果他接住了。
拿着笔他就开始涂,我装作没看见走开了。转了一圈回来,他把那个纸上涂了一块淡淡的蓝色,从大到小,慢慢地和红色晕在一起,其他地方全是红色,好看极了。
我当时非常夸张地说:“哇,太漂亮了,不能再画了,这个作品已经完成了。我们把它收起来,回家拿给妈妈看。”说完,我看到他脸上僵僵的肌肉开始放松了一点点,脸上有些愉悦的表情了。
这个时候,一般的孩子会要求再画一张,因为想画的欲望已经被激发了。但他犹豫不决地摇着头说:“不画了。”我就放他走了。
但这个孩子一直没有离开,他在画架周围转来转去。当他又一次转到我跟前时,我说:“如果想画画,就在这儿抽一个板子,其实抽板子特别好玩。”我就把那个板子“笃笃笃”地抽出来了,“看,就这样抽出来了。”说完我又放了回去。
我看着他说:“你可以拿一个板子。”但没说让他画画。这次他没有再拒绝,走过来拿出一个板子。当他把板子抽出来朝桌子走的时候,自己就开始偷着乐,脸上像开了花一样。
我发现人不管多大,只要突破了自己,就会不自觉地发出那种幸福的、愉悦的、自豪的表情。
他把板子放在桌子上,我说:“你还可以拿一张纸。”这个时候,他勇敢地走过去把纸拿了过来。我接着说:“你还可以挑一支你喜欢的笔。”他挑了一支笔后开始画。
当第二张画画完之后,老师开始唱归位歌。显然他不习惯工作,也不习惯归位,拿着玩具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告诉他:“可以把积木放在这个纱的上面,我们一起抬着走。”全部归位之后,男孩离开时,两只手做着小兔子状蹦蹦跳跳地走了,脸上的表情愉悦极了。我不禁感慨:“天呀,一个孩子获得工作后竟然能愉悦成这样。”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李跃儿芭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