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职业教育如何创新培养机制

[db:作者]  2015-12-23 03:24:21  互联网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政府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区别于之前提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有了较大变化。面对这一改变,地方职业教育部门如何科学规划,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调整,积极应对这一形势?答案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促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对接市场,创新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体现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结构性失调,若使其达到平衡,需要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要实现“五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要充分论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分析;二是招生计划与专业发展对接。职业院校要对现有专业的招生、就业进行动态分析,对专业发展进行跟踪调研;三是学校特色发展与专业分层建设对接。职业院校要对优势专业和弱势专业进行分层建设;四是实现评估与晋级机制对接,定期对专业进行评估,保持专业的良性发展。

  互利共赢,创新产教融合的合作机制。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发挥组织职能,为校企合作提供机制保障。一是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二是政策倾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办学;三是积极探索“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合作新模式,开创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新局面;四是职业院校要在主动服务社会上挖掘潜能,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创新合作模式和路径;五是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增强办学活力。

  科学论证,创新课程体系搭建的对接机制。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等发展趋势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同时,围绕岗位开发的课程体系,对学时分配、核心课程选择、课程开设先后顺序进行科学论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搭建也要多样化,可以是完整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是项目课程、模块课程。学校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对接市场需求和岗位任职要求,实行动态调整。

  深入实践,创新“双师型”队伍培养的约束机制。参与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提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职业院校应根据相关规定,对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行硬性约束和刚性考核,在职称晋升和人才选拔任用中加大考核比重,鼓励教师深入一线,提升动手能力,引导“双师型”教师快速成长。

  多方共建,创新实训基地的多样化投入机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鼓励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目前,职业院校大力倡导的混合所有制创新实践,对“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同的产权主体多元投资,利益互相渗透,可以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改善实训条件,提升实训基地功能,为教学与生产对接奠定基础。

  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评价机制。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职业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扬长是职业教育的策略,对职业学校学生不要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要更新人才观,搭建多样化成长平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弹性学分制要不断创新内容,体现考试考核评价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创新性,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均得以进步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07/xw_1915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