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中,我一直任教三年级和五年级的科学课。
说起科学课,相比较于语文、数学等课程,还是有其特殊性的。其一,科学课需要准备许多的实验器材;其二,科学课有独特的趣味性。一年多来,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善良和强烈的求知欲,让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课。这其中还发生过许许多多趣味盎然的故事,以下便是一例:
执教《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当时我是这样提问的。
师:同学们看了书以后,明白蚕是怎样生出蚕宝宝了吧?
生1:是蚕先排出蚕卵,然后蚕宝宝从卵里面出来。
孩子的回答非常正确,于是我开始追问第二个问题。
师:哦,很好,既然蚕宝宝是从蚕妈妈排出的蚕卵里出来的,那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手中的蚕卵,然后谁能说一说你看到的蚕卵是……
我话还没说完,就有一个孩子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我停下来,觉得有必要先倾听一下孩子的问题。
生2:老师,蚕是从蚕卵里孵出来的,那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停顿了一下,从生物学上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回答,还是需要一点考量的。
师:你的问题非常好,说明你很善于思考与书中有关的问题,老师可以告诉你,你们包括老师,都是在妈妈肚子里先发育成胎儿,然后当胎儿发育到一定程度后,从妈妈肚子里直接出来的。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由于长期以来对性教育的刻意回避,许多教师和家长不敢正面回答这样的问题,或者随便应付一下,说“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样的回答其实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更是一种不当的教育方法。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关注对他们的性启蒙,正确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由来。
然而,在课堂上,这一问一答,就像是导火索,让接下来的思考和发问一发不可收拾。
生3:老师,你说我们是由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发育而来,那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问题似乎“跑”出了这节课的内容,但看着孩子那一副求知若渴的眼睛,我决定还是“接球”吧!
师:要让妈妈肚子里有胎儿,需要爸爸妈妈在一起才行。你现在只要知道这些就行了,等以后你自然会更清楚。知道了吗?请坐!
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认知有限,如果直接说精子和卵子结合才会产生胚胎,他们就更糊涂了;另一方面,模糊的回答会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保持孩子对科学问题的求知欲。
不过,这些都是我一厢情愿的理由,孩子们还是不依不饶地继续发问:
生4:为什么要爸爸妈妈在一起才会有我们呢?
他们果然有想象空间,有后续的学习动力,可我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师:因为爸爸是男的,妈妈是女的,就像我们的世界,因为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所以总是那样的美。
提问的孩子快乐地微笑了一下,全班同学也跟着笑了起来。我不禁对自己的艺术性回答十分得意,以为其中充满了哲学思考,让孩子们感到相当满意。
可是接下来,孩子们的问题照样一环扣一环,反复不止。本来这节课我要讲的是《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现在似乎变成了《你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这是一堂似乎被“浪费”了的课,因为课“跑偏”了。不过我想,之所以“浪费”一节课的时间,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是因为孩子们提出的任何科学问题都是值得大人们认真去回应的。尊重提出问题的每个孩子,保护他们还在萌发中的求知欲,这不正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吗?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