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的需要和权利,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社会、幼儿园、家庭都应当保障幼儿游戏权利的实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也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推动幼儿园教师研究玩具、研究儿童、研究教学策略,提高和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是开展“寻找身边好玩具”“寻找身边好童书”推荐活动希望达成的重要目标。
游戏是幼儿的主动学习
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快乐,也是幼儿的主动学习,是幼儿积极主动、真实自然的学习活动。游戏之所以会成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是因为游戏的环境满足幼儿主动学习需要的条件。
什么情况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
研究表明,幼儿的主动学习需要的基本条件包括:
材料丰富的环境——不仅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和挑战,而且,能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有选择才有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
安全的环境——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想象和创造。安全的环境来自于幼儿对于人际氛围性质的体验,来自于幼儿体验到的教师的态度。
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动手操作、直接经验、思考和及时反馈是适合幼儿学习和思维特点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操作、探索、象征、试误、重复等方式方法与材料相互作用,获得来自材料的直接反馈。
与伙伴和成人相互作用——与材料、伙伴、成人等不同交往对象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幼儿获得及时的反馈与支持。
经验的整合建构——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经验,发展和形成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选择、兴趣、动手操作、直接经验、思考、接纳与反馈,是支持幼儿主动学习条件的构成要素。而游戏之所以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是因为游戏满足幼儿主动学习需要的条件。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主决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行动和冒险,游戏能够使幼儿获得自主感、兴趣感和成就感。因为可以选择、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这个年龄最高水平的坚持性。
玩具在幼儿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玩具之于幼儿,不仅是童年生活的亲密伴侣,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和媒介。
玩具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对于幼儿来说,“玩”往往意味着“玩玩具”。幼儿的游戏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他们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眼前情境和刺激物的影响。幼儿往往看到什么玩具,就会玩什么游戏。例如,一个3岁幼儿做出抱娃娃、哄娃娃睡觉的游戏行为,不是因为她预先想到要扮演妈妈,而是因为看到了玩具娃娃,才表现出妈妈抱娃娃、哄娃娃的角色行为。研究表明,角色游戏玩具(如娃娃、动物等)常引发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积木、积塑等则引发幼儿的建构游戏。
玩具是幼儿与人交往的媒介。借助玩具,幼儿可以有效地开启、维持、推进同伴互动,获得同伴的信任和友谊。玩具也会引发同伴冲突,但同时也为幼儿学习解决冲突提供了机会。借助玩具,成人发起与幼儿的互动,传递和表达对幼儿的关爱、鼓励、安慰与支持,支持和扩展幼儿的学习。成人借助形象直观的玩具与幼儿一起游戏的教育效果,往往远胜千言万语的说教。
玩具是幼儿与周围物质世界互动的桥梁。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但在真实的成人世界,有许多物品和工具是幼儿无法触及的。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指出,玩具的起源出自于社会的需要。为了让未来的社会成员具有掌握工具必需的一般能力(如视觉运动的协调、细小而准确的动作、灵活性等),成人为儿童创造了玩具,即有助于儿童练习“一般能力”的专门物体。玩具把幼儿与真实的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
玩具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工具。玩具的设计、生产、消费和使用,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信仰、习俗、观念和审美心理,反映了特定文化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期望与希望,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保持一种文化敏感性,自觉地分析、反思玩具背后的文化内涵,为幼儿选择适宜的玩具,并利用玩具帮助幼儿理解和形成多元文化和反偏见的观念。
玩具是最适合幼儿学习的“课本”。具体形象性和可操作性是玩具的基本特征。“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操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基本特点。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依赖于他们与事物的直接接触和体验。玩具可以把仅仅凭借语言很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和关系具象化,可以体验、领悟和理解包含在玩具操作过程中的概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玩具和游戏材料也是幼儿表达、表现的工具。通过假装和“以物代物”,幼儿表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再现他们经历的生活事件,表现和表达自己对于经历的生活事件的认识、体验和情绪情感,促进经验的建构、重组和改造。
要像研究教材那样研究玩具、儿童和教学策略
玩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独特的凝聚物。社会文化历史经验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和文化传递,成人是幼儿与物质世界交往的媒介。幼儿与物质世界之间的“非社会性关系”,是在成人与幼儿的社会性关系中获得发展的。玩具要成为幼儿适宜的教科书,成人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是不可少的。作为幼儿教师,要认识和理解玩具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独特价值,要像研究教材那样认真研究幼儿的玩具。
教师的指导方法要“因材而异”。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影响幼儿游戏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影响教师指导幼儿游戏活动的方式方法。各个活动区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性质不尽相同。幼儿教师要像研究教材一样认真研究各个活动区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指导方法也要“因材而异”。在美工、角色游戏、积木和积塑等活动区域,大量使用的是低结构材料和非专门化材料,教师要鼓励幼儿自主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大胆想象和创造;专门化的玩具(例如在“娃娃家”供幼儿操作的锅碗瓢盆,“小医院”里的医疗器具)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工具的模拟物,这些模拟物,可以满足幼儿像成人那样行动、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事情的愿望;益智玩具包含一定的问题和任务,教师要关注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兴趣、注意力、目的性、计划性、坚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持、启发、鼓励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的指导方法要“因人而异”。玩具和游戏材料作为幼儿的“课本”,具有不同于与小学生所用的文字教材的特点。文字教材传达给学生的往往是确定的事实和信息,玩具和游戏材料则是一种“无字的书”,它更像是“教学大纲”或开放式的“课本”,为学习者留下了较大的自主建构、想象的空间。幼儿自身的特点决定着他们与玩具和游戏材料的互动。不同的幼儿对待同样的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方式方法不同,从相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中获得的经验也可能不同。玩具和游戏就成为教师了解和理解幼儿的最佳途径或“读本”。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和对玩具与游戏材料的使用,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探索和发现、想象和创造,可以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的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所用的策略、他们内部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冲突以及情绪情感方面的困扰。教师要关注和研究幼儿具有个体特点的游戏活动过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决策,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因人施教”,促进幼儿思维、想象、创造性和社会性等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玩具虽然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物化、可操作、具体形象的“概念框架”,但是成人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幼儿学习和理解玩具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技能。我们可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借鉴支架式教学和中介学习的基本理念,利用玩具来促进幼儿学习,关注幼儿与玩具相互作用的过程,评价和诊断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支持和帮助幼儿理解玩具中所蕴含的“概念”。
本期介绍的案例《贝贝的“五颜六色”》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下期我们将专门介绍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
总之,仅仅为幼儿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是不够的。教师应当像钻研文字教材那样去研究玩具,关注幼儿的游戏,研究他们的玩法,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指导与帮助。
发现好玩具,发展好儿童,成就好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