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日,安徽省铜陵一中新学期开学典礼。
张弘毅带着淡淡的笑意走到麦克风前,作为毕业生代表,迎接台下学生的阵阵欢呼声。
在每年高考成绩稳居全省前列的铜陵一中,张弘毅不是一个传统的“好学生”,不仅成绩不算突出,还是校园里的一个“异见分子”。这不,即将离开母校,他依旧本色不改,“蛊惑”学弟学妹们要“怀揣一颗折腾的心”,“无须把你的脑袋租给别人做跑马场”。这一番个性十足的寄语,不时被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打断。
奇怪的是,站在张弘毅身后的一排校方领导,没有丝毫不适,神情里还有几分赞许。
“在这个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很珍贵的东西,这是过去的学校教育很稀缺的,也是我们今天想要呵护、鼓励和培养的。”提及张弘毅,铜陵一中校长王屹宇既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也更加明确了学校的育人方向。
学校教育的价值何在?除了一纸令人艳羡的大学录取通知,它还在哪些方面作用于学生?更为持久、更为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拷问,王屹宇和教师们迫切希望,在今天的办学实践中找到一个有意义的答案。
一份学生报纸的前世今生
3年前,初春的一个早晨。
铜陵一中逸夫楼的大厅里,密密匝匝地挤满了人。大家都被公告栏里的一张小报吸引住了。这份名曰《一中一月》“创刊号”的小报,略显稚嫩和粗糙,但文笔大胆、尖锐,对学校的管理多有质疑和批评,辛辣的内容让学生们看着很过瘾。
这份小报的创办者,就是张弘毅,当时正读高一。
创办一份报纸的想法,并非心血来潮。初中时,张弘毅迷上了新闻,开始关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南方周末》……做一个新闻人是他狂热的理想。有一天,他惊讶地得知,南方某中学有一份独立的学生刊物,且出自高中生之手,他便开始在家鼓捣起来,一个人撰稿、编辑、排版,在打印店打印出来,还自作主张地贴在学校公告栏里。
第二天,这份“地下小报”就到了政教处的办公桌上,张弘毅也被“传讯”过去。“这家伙太大胆,肯定得挨处分了。”同学们猜测。
连张弘毅自己也没想到,等待他的居然是老师们的笑脸。政教处老师说,学校早有让学生办报的想法,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他们希望张弘毅与学校“合作”,把《一中一月》坚持办下去。
这个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就这样,张弘毅成了《一中一月》名副其实的主编,从最初的单兵作战经过不断的招兵买马,成员发展到3人、17人、37人、59人……
不过,学校这一“息事宁人”的做法,似乎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报纸虽然被校方“收编”,但依旧锋芒毕露,批判色彩不改。从班级、学校到铜陵的大情小事,都在他们的“针砭”之列:班干部选举有没有猫腻?艺术节是否变得越来越功利?校门口的路为什么老堵?铜陵的工业发展带来哪些环境污染?
在最新一期《一中一月》上,记者看到,学生们正津津乐道地探讨“早恋”。编后语写道,由于读者“反响强烈”,这个话题还要持续讨论下去。
每期刊发的文章,都要经过政教处老师审核。这些敏感、尖锐的话题,着实让他们很头痛,但最后都硬着头皮同意刊发。
“只要是政治上不出格,无关大是大非,我们都不过多干涉,尊重学生的想法。”学校副书记方联胜笑道。
可是,学生们仍不时冒出一些让老师们匪夷所思的怪念头。一天,几个学生来到政教处,提出要在《一中一月》上登广告、拉赞助。这也太不靠谱了吧,老师们断然否决了。
学生们却没有灰心,带上报纸,花了两个下午,走进学校周边的商店,逐个游说,最终居然说动了两家。接下来,他们又去找校领导“公关”,一番软磨硬缠,学校终于同意了他们的想法。
自此,《一中一月》上有了商业广告,编辑部成立了专门的广告部,也有了独立于学校的经济来源,还可以给作者开稿费了。这让他们既开心,又自豪!
3年过去了,《一中一月》先后经历了4任主编,队伍壮大到了100多人,发行量也由第一期的1份增长至3500份。
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沉甸甸的收获。首任主编张弘毅说,他最大的收获是对思想自由和独立精神的追求。第三任主编刘文洁说,她从中收获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收获了成长,收获了信任,收获了自信。
追根溯源,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铜陵一中的教育者面对学生成长中的需求与困惑时,那份开明与宽容。
“学校教育中不能只有分数,要有一些活泼、生动、好玩的东西。”王屹宇对记者说。
几年前,王屹宇接任铜陵一中校长。那时他看到,很多学校为了高升学率,不择手段抢生源,教育被异化为一场拼生源、拼分数的“军备竞赛”。
王屹宇不愿陷入这样的“怪圈”,一个很朴素的想法也油然而生:“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办得让学生很喜欢,还怕招不到学生吗?”
从那时起,“办一所有魅力的学校”,就成了王屹宇对好学校、好教育的一种个性化阐释。
这样的教育理念,无疑成了《一中一月》在这里诞生并自由生长的土壤。而从这份学生刊物出发,学校更加注重发现学生的需求,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一大批学生喜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修课程。同时,几十个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学生社团也应运而生。
发生在校园里的“政改”尝试
一所有魅力的学校,少不了学生喜爱的教育内容,也离不开有吸引力的教育载体。
2014年秋季,铜陵一中在全省首批开始了选课走班的尝试。
“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40多门选修课,网上自主选课。没想到,有的课一推出来,名额就被秒抢一空。”政教处副主任饶雁鹏笑道。同样火爆的场面,还出现在学校的社团报名中。30多个学生社团,吸引了2100多名学生。因为名额有限,许多学生为没报上心仪的社团而耿耿于怀。
一旦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他们表现出的热情着实令教师们吃惊。
每到社团活动时间,学生们打乱班级界限,各自走向不同的教室,寻找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结识新朋友,学会与更多人交往。
除了选课走班,在学校的各个社团、各项活动、日常管理中,教师们都自觉地退居幕后,让学生唱起了主角。
本学期,高二学生方姝通过竞选,当上了学校社团联盟主席,统管着全校40多个学生社团。
这个文静的女孩,一走马上任,立刻在学校里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一场“社团活动2.0”版本改革。
在过去一年里,学校的社团活动的确不尽如人意。怎样让社团活动健康发展,为学生发展服务呢?方姝在政教处的支持下,出台了严格的考评制度,引入学分制,对社团实施课程化管理。一段时间后,学校的社团渐渐进入规范运作,活动内容丰富了,活动质量大为提高。
“每天奔波于教学楼和行政楼之间,跟校方反复沟通,尽管很累,但看着社团管理走向制度化,得到大家的称赞,就觉得再累也值得。”方姝深有感触地说。
很难想象,这些细致而专业的管理办法,是由这些学生们想出来的。
学校自由、宽松的成长空间,教育者宽容而放手的态度,给了学生们实践公共事务管理的最好契机。
高三学生施晨,是上一届校学生会主席。在任期间,施晨干的一件漂亮事,就是对学生会的机构进行了大胆改革,赢得师生们一片叫好。
也难怪,过去校学生会只有30多个成员,却下设10个部门,部长一大堆,典型的官多兵少。施晨“上台”后,把过去的10个部压缩为5个,闲人少了,干活的多了,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了。
如今的校学生会,已经有100多人,各项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家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高二学生赵佩微记得,身为部长的她,起初一听到不同意见,就会一顿狠批。哪想到不久,学校论坛里有人发帖,不点名批评说,学生会某部长脾气坏,容不下不同意见。赵佩微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学着慢慢地接纳别人。
“现在的学生会,依然会为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彼此的友谊。”赵佩微说。
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到,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他们经历了最初的民主管理实践,现代公民的理念开始在心里萌芽。这一切,为他们走向未来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5年11月底,福建厦门,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的微论坛上,王屹宇登台发言,介绍学校社团建设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瑾瑜认真听完发言后,意味深长地评价说:“办有魅力的学校,必须尊重人性、关注人情、体现人文、塑造人格,通过对话、讨论、参与、体验,让学生表达独立的想法。”一语中的,道出了一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上的方法旨归。
在这个校园里,学生们像一个个挺立的向日葵,自信、独立、幸福地成长。采访中,每个学生说起母校,都透着喜爱。
“这里更像一所大学,只要你想发展,老师就会尽力帮助你。”高二学生赵文轩说。
“学校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敢于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高三学生刘文洁说。
“铜陵一中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高二学生陶宇轩说。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