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闹”热词未冷,“校闹”随即袭来,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尤其是一些民办学校和民办幼儿园,近年来被所谓的“校闹”现象弄得很疲惫,一些突兀而来的事件,一些被点燃的情绪,把办学者搞得难以应对。
首先,我们应当弄清楚,什么样的行为被称作“校闹”?什么样的做法属于维权?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只能就事论事。
比如,儿童在学校活动中磕碰受伤之后,学校有没有积极治伤?有没有主动慰问?有没有承担合理的医疗费用?如果学校该做的都做了,但家长又提出一定数额的索赔,此时的问题是对赔偿数额的认定。家校双方不能就此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协议,那么,就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我认为,这种情况不属于“校闹”。
但是,当一些学校发生类似事件后,个别家长认为这是一次机会,因此会提出超出合理合法范围的高额索赔。当学校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主动提出用法律解决问题时,结果往往是家长坚决不同意,并祭出“医闹”曾用过的利器,找媒体、拉条幅、网上散发不实言论,甚至堵住学校大门,严重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这些手段确实厉害,尤其是在胡闹的时候,家长可能会歪曲事实、放大矛盾,也会对不知情的群体进行点火、蛊惑。于是,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外部形象,最后逼得办学者不得不妥协。
这种情况是典型的“校闹”,看似维权,实则“维钱”。
遭遇“校闹”怎么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提几点建议:
身正不怕影子斜,清者自清,笃定自如,任你网上传谣,绝不去跟进描白。网络有诸多不可控因素,还是以静制动为好;
遇事后第一时间向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将事实说清楚,争取领导出面协调、支持和帮助,这是组织程序的问题;
内部召开“说明会”,让教师们清楚事件和事实,不掩盖,不回避,争取大家齐心协力,以团队的意志和行为共度难关,用危机凝炼团队;
及时召开各种规格和类型的家长座谈会,本着说明真相、说清问题的态度,让大多数家长成为知情者,不怕有问题,就怕躲问题,一定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把问题当课题,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用敞开的心态接纳问题的出现。
总之,“校闹”确实很闹心,但绝不能因此与大多数家长形成对立,如果不管不顾地硬来,只能伤及原本很健康的家校关系。
说一千道一万,预防“校闹”的出现,最好的招数还是维护好家校关系,让家长与教师融为一家,这才是根本。
(作者单位系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