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一堂课需要有“不讲”的勇气

[db:作者]  2016-02-03 06:49:17  互联网

  一堂课需要讲什么?可能许多教师会说,要立足文本,立足学情,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讲学生不懂的,讲对学生有用的。可是,具体到一堂课,我们会发现,有时“讲”并不是那么简单。

  在一次教研课上,一位骨干教师教授《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讲了什么?不妨来看一下:

  白骨精要瞒什么呢?她又是怎么瞒的?画出有关语句。

  白骨精费尽心思,有了这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心思?

  白骨精诡计多端,但也没能瞒住孙悟空。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句子体现出没有瞒住孙悟空。

  白骨精和孙悟空,一个要吃唐僧肉,为了隐瞒自己的险恶用心,三次变化;一个为了保护师父,三次追打,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课文中还有哪些人物之间也存在“矛盾”?

  请同学们简要讲述这个故事,注意讲清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小说往往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现在请同学们再看看“三打”的情节,能发现作者在写的时候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其实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反复叙事。这样的写法在古典小说中还有许多,请同学们举例。

  通过比较发现了“三打白骨精”的结构密码。不知聪明的你有没有发现,《西游记》中一个又一个降妖伏魔的故事也有类似的结构?换成“大战红孩儿”——起因、经过、结果,再换成“蜘蛛精”——起因、经过、结果。只要把妖精的名字换一换,起因、经过、结果大体不变。整部《西游记》就是多个类似“三打白骨精”故事的叠加,这也是反复叙事。

  如果将以上教师讲的“点”罗列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三瞒”、“三打”,这些分别是什么;“三瞒”中有什么心思,人物之间的矛盾有哪些;“三打”情节有何相同之处,反复叙事还有哪些例子;《西游记》降妖伏魔故事的结构密码。在一堂课内,教师“讲”的也正是学生要研读教材、进行思考的地方。虽然是六年级学生,每一处思考其实并不简单。但由此我有一个疑惑,一堂课我们真的要讲这么多吗?

  如果说在整堂课上,教师的“讲”一开始还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那后面的“讲”可能只是让学生被动应付。一堂课需要一定的留白,比如知识的留白,让学生今后具有相近的学习能力时再进行学习;评价的留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或回答不马上给出明确的评价,而是通过追问或转换角度与形式,使学生对之前的学习进行修正或反思;情感的留白,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回味和体悟。遗憾的是,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一堂课,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太“满”,没有考虑环节的疏密得当和内容的虚实相生,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要进行有效的取舍,只有“减少”才能“增加”,这是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思考课堂的“讲”。

  当我们将学生的视线聚焦在这篇文章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人物的矛盾分别有哪些,文章是如何叙事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可能就只局限在文本自身,而不是与名著相互联系进行引导学习,或是在不同角度的文本分析中,仅把文本当作一个写法学习的“例子”,这是不是让人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疑惑?我们究竟将这篇名著节选当作什么来教?是不是当作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经典来教更为恰当?

  一堂课,教师需要有“不讲”的勇气。不求面面俱到,也不要希望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要点,一课能有一得足矣。讲,应注重精讲、少讲。不要担心自己的课有些平淡,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看到学生积极的投入,这才是语文课堂最美的“常态”。不讲,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策略。而在课堂的讲与不讲之间,我们要考虑的还是学生的生命与语文的相遇。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09/xw_1963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