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许多节观摩课,执教教师大多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先明确目标,再进行自学指导,接下来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小结、达标测试……课听得多了,总让人感觉缺乏活力和新鲜感,学生也感觉单调枯燥。有一天巡课至初二(9)班,讲台上几个学生拥在一起,教室里一会儿欢呼,一会儿笑声不断。走进教室,才发现他们是在学习《核舟记》,正在模拟“大苏泛赤壁”的情景,神态、动作都拿捏得那么到位,从他们灿烂的笑容上可以窥见内心的快乐和自足。
课后与这个班的语文教师交流,我了解到,他经常带领学生把语文课上成游戏课,用故事会、情景剧、辩论赛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有时,教师会把学习目标任务分解下去,小组长再细化分工,学生学有动力,学得兴味盎然,考试成绩自然不错。
当前,各地学校都在推进课堂改革,五花八门的模式如雨后春笋,但无论什么样的模式,其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模式可以借鉴,但不可拘泥死板。因为模式不是唯一的,只是导向和引领,是为课堂高效、为学生成长、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教师一堂课的成功在于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基于学情,采用灵活的教法,让学生乐学、会学,这样的课堂才会真实,真实的课堂才会高效。
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注重小组合作,但有时一些不必要的讨论却耗时过多,这种假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囿于时间,有时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和盘托出。试问,这样的课堂有何意义?学生能收获几多?我认为,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完成,万不可包办代替,剥夺学生经历知识学习过程的权利。这个过程可能要耗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却能让学生收获对他们终生有益的东西。有教育工作者提出“别把学习当罪受”,为师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心底愿意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也不是为了教师、家长而学。不追求课堂的喧嚣热闹,不限于讲学稿的尺度规定,不限制学生思维的流程,这样的课看似不合乎规矩,但却富有实效,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同时,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全员参与的课堂,学生学习状态很积极、学得有兴致。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落实到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全员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你展示、我互动,你回答、我质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唤醒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课堂是学生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天地,真实的课堂应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组织教学,让学生学会表达真实的感受,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展现真实的自我。教师在预设中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如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层次。同时,在预设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学习内容。
真实,应该成为课堂的常态。有序也好,无序也罢,让学生在自由舒展的时间、空间展现真实的自己,这不也是真实、快乐的课堂吗?叶澜教授提出,“好课”的标准之一是“真实”,真实的课堂应该是有生成、有待完善的课,教师的职责在于唤醒和激励,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课堂臻于此境,自能实现高效。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