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师工作室,有点不一样。
它有点“公私”不分,在成立工作室之前,成员们就私交甚好,有些成员间的情谊要追溯到8年前。
它的成员多而“杂”。成员中有初高中教师,也有大学教师和在读博士生。
它属于校级名师工作室,却吸引了诸多名师,甚至跨越省份。
它成立仅一年,工作室主持人却打算“即使我退休了,还是要继续做下去”。
岁末年初,在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图书馆里的一间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这个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特级教师孙晋诺。办公室的一侧墙摆放着整排书架,书架上都是孙晋诺的私人藏书,每次工作室成员来到这里,都会在书架上搜寻一遍,看看是否有“更新”。这不,苏州园区星海学校教师白坤峰一边抚着书架,一边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正闲聊着。
而孙晋诺则忙碌着打印材料,材料内容来源于他近期参加的一次有关主题阅读的研讨会。“主题阅读”的倡导方式与孙晋诺一直强调的“专题阅读”相似,他认为这个材料很有参考性。于是,尽管临近学期末,他还是决定召集成员们一起学习。
一个“意外”成立的工作室
从2015年5月第一次开展活动算起,孙晋诺工作室实际上运行的时间只有短短9个月。9个月中,按照文本体裁分类,工作室开设了诗歌、小说、散文、文言文等公开课12节,微型讲座4场,基于网络平台的研修讨论不计其数。每天打开电脑,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王羽都能看到工作室QQ群里未读的几十条消息,尤其是深夜,总能收到孙晋诺分享的课例或者好文章。
在提交工作室近期目标规划时,孙晋诺将短短的9个月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专题研究资料准备阶段;第二阶段(2015年9月至2015年11月)课堂教学实验阶段;第三阶段(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成员整理出专题教学的教材、教案、上课实录、学生作业及研究报告。在许多人看来,这个规划几乎是一个常态工作室运行3年才能够实现的目标。
“9个月能做这么多事?”面对记者的追问,孙晋诺笑言,“其实成立工作室有点‘意外’,我并没有想带头搞一个团队,只是想邀请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情。”
一直以来,苏州中学园区校十分支持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成长。2015年更是推出了8个名师工作室,孙晋诺工作室是其中之一。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孙晋诺向好友发出邀请,没想到一呼百应,朋友们纷纷要求加入。最终,为了探索工作室未来的发展模式,孙晋诺不得不婉拒一批网上好友,将名单锁定在26人。然而在实际教研活动中,对于编外成员的参与,孙晋诺表示“热烈欢迎”。因此,实际上工作室的网络群组里有成员57名。
因为成员跨市、跨省,互联网便成了“及时雨”,通过网络将工作室的教研活动扩展到了无限的时空。
工作室在QQ群建立了专题研讨制度。每周都有教师负责抛出一个专题,提请大家讨论。为了积累材料,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陈昊晴负责及时整理讨论内容,孙晋诺把这种形式称作指尖上的智慧,口头上的科研。准备积累一定时日,编辑刊行。
同时,工作室利用群视频功能每周播一节课堂录像。孙晋诺把多年来听过的、具有研究价值的课,提供给群里的教师们,大家针对教学内容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评价,目的是为课题研究找依据,分析原因。
孙晋诺常常深夜还在群里分享心得,成员们“每天都感觉被鞭策着行进”,由此,9个月干了3年的事,也是理所当然了。
相知源于曾相识
每个来到孙晋诺工作室的教师,都有故事。
2013年春节,孙晋诺忽然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年轻教师说看了他写的文章,要拜他为师,车票已经买好,要到苏州来一趟。不巧的是孙晋诺正在山东老家,这个年轻人就是安徽省宿州市第三中学教师武振兴。此后,武振兴多次自费到苏州请教孙晋诺,他的热情让孙晋诺感动不已,因为这个年轻人完全是出于对语文的热爱与尊重。
与武振兴不同,徐樑2008年便与携“理想”南下的孙晋诺相识。“那时,校长介绍说,我们学校新引进了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当时我一阵激动,没想到回到办公室,就赫然看到我座位旁边的办公桌上挂了一张名牌——孙晋诺。”徐樑回忆道。
而孙晋诺也对这个瘦瘦的年轻教师印象深刻: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魏晋南北朝的古代文论,不仅热爱古琴,还热爱太极拳,精通日语,在弹古琴的人群中也略有名头。
事情偏偏那么凑巧,“我们竟然同在一个级部,同桌办公,而又因我虚长两岁,我还成了他的师傅。总之是我们俩有缘,结成了对子,于是,对语文教学的对话和探讨便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孙晋诺笑着说。
此后,孙晋诺与徐樑花费许多时间“咬课文”,面对一篇课文,两个人总是默不作声地先单个“咬”,然后再一起分享。随着教学讨论的深入,两个人不知不觉中已由“咬课文”转向了“咬课堂”。
“孙老师,《我心归去》你准备怎样讲?”徐樑总是恭恭敬敬地这样问,每当这时,孙晋诺便转过身来,先问他一句:“你想怎么教?”于是“咬课”便开始了。
在徐樑的介绍下,孙晋诺又相继认识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教师金泓、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正。提起这两位,孙晋诺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金泓酷爱散文、小说创作,每日阅读写作至深夜,出版散文集多本,小说《丁大厨》曾斩获大奖。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金泓对苏州园林文化的了解让孙晋诺心生敬佩,两个人一拍即合,开始将课堂搬进园林。2015年6月3日,苏州中学园区校学生的选修课时间,孙晋诺带着“阅读苏州”选修课的18个学生来到网师园,与“尚学堂”(由金泓发起成立的以宣传推广苏城历史文化为责任的社会公益组织)的6位教师一起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撷园林之秀·阅万卷人文”的园林文化阅读课。
黄正也个性十足。作为大学教师的他热爱古典诗词,去年毅然辞掉学校办公室主任的职务,做起专职教师,他说自己就是喜欢语文教学。
此外,工作室成员、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王羽坚持阅读教学研究,课课反思,日日总结,已成为工作模式。热爱文学的白坤峰几十年如一日读《唐诗》,解《唐诗》;读《红楼》,说《红楼》;读《水浒》,释《水浒》……长年累月,勤耕不辍,出版名著解读专著多本。
还有一大批年轻教师,如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教师马艳,苏州中学园区校教师赵云芝、陈英、章艳,昆山市文峰中学教师胡妲,他们都怀着对语文教育的真诚之心相聚在一起。
随后,苏州立达中学特级教师蒋祖霞、彩香中学特级教师张来群、徐州铜山清华中学特级教师经志芹,苏州教科院博士王晴,先后来到这个工作室。
仰望着诱人的理想
作为一个“群星闪耀”的工作室主持人,孙晋诺的第一学历是“枣庄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8月2日,孙晋诺骑着自行车,来到生命旅途中的第一个站台——金陵寺中学。那是怎样的一个学校啊!满院子是与肩齐的野草,两排教室默默地掩藏在野草中。
在这里,孙晋诺一待就是8年,这段时间,孙晋诺把各种参考书上的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做了几千张卡片;将父亲的手推油印机搬到学校,自选自排自刻自印,印出了八开版的《山花》学生作文报;建立了令学生们欢呼雀跃的图书角;与北京的教师联系,按照他们的指导,带着学生搞起了“观察、分析、表达”作文三级训练。
就是在这种不知疲倦的“乱撞乱闯”中,孙晋诺慢慢地培养起自己的教学兴趣。
1997年的语文教学大讨论中,孙晋诺重新审视语文,“我要反思,我要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语文究竟是什么?”
1998年底,孙晋诺找到同事张如彬和蒋安军,鼓动他们加入到新一轮语文教材的使用研究中来。
同时,孙晋诺也在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生活。前段的教改实验大多关注教学方式的改变,没有解决教学内容模糊不清这一语文教学的根本症结,课堂教学效率还不够高。
为此,孙晋诺给自己立下了这样的教学原则:四个“坚决”(坚决不做应试的俘虏、坚决不做教材的奴隶、坚决不用旧教案、坚决不走程式化教学老路)与四个“坚持”(坚持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蕴含先进教学理念内核、坚持记教学笔记、坚持每读必写、坚持专题思考)。
这四个“坚决”与“坚持”是理想,也是动力,孙晋诺形容它“虽然遥远,但很灿烂,因此也非常诱人”。
实践最精彩的语文
如今,翻阅孙晋诺工作室的相关资料,有关专题阅读研究的分类一目了然:散文言语形式教学研究、诗文言语形式教学研究、古诗阅读教学研究、思辨性阅读与写作研究、叙事类文本教学研究、课堂基本程式建设研究,等等。然而,仅仅是将语文教学重点放在阅读研究中,孙晋诺就用了14年时间。
那时,孙晋诺为了弄清楚阅读教学究竟该教什么,每到一处听课,必带摄像机和三脚架,录下来,回到家再听,再琢磨。他翻阅各种教学杂志,收集了35个有关《荷塘月色》的教学案例,梳理出《荷塘月色》教学内容的演变历程。近年来,他写下了30余万字的研究笔记。经过艰苦努力,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阅读教学的内容重心应该更多地转向教言语形式。
这句话听起来是简单的,但要把这一理念转变为课程设计,却极为困难。言语形式如何定义,各种文体的言语形式区别何在,同类文体的言语形式有何共同特征,等等,这些问题就像摆在愚公面前的大山。为此,孙晋诺与工作室成员反复论证,认为应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一个点一个点地进行试验,先取得点的突破,然后才能找规律,生成关于言语形式的教学内容体系。
孙晋诺把工作室成员按照学术水准分成三个层次:专家型、成熟型、入门型;按照成员在工作室中的位置分成三种类型:引导型、实践型、模仿型;所谓引导型,即负责确立教学理念,拟定教学策略;所谓实践型,即负责把拟定的教学方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试验总结;所谓模仿型,是指年轻教师要认真研究分析专家型、成熟型教师的教学实践,从基本的模仿开始,规范教学行为。
孙晋诺按照研究方向把工作室成员分成四组,并给每个小组配备了指导教师,既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特长,又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
个性突显,风格独特,专业深厚,是观课专家给予工作室成员的共同评价。孙晋诺执教的“朱自清散文系列”“小人物系列”“言语形式的对比阅读教学系列”让人耳目一新;金泓创作的《父亲的厨房》,让成员们明白了写作者与阅读者、阅读者与教阅读者,对文本的阅读视角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白坤峰把《溜索》《邮差先生》放在一起,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带着学生几进几出文本,让听课教师们为之叫好;徐樑执教龙应台的《苏州的识者》,从文本的另一面读文本,学术研究的视角震撼了与会专家。
如今,正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徐樑,常常引用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中的“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来批评一些肤浅的人生价值观。“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是他崇尚的人生态度。在孙晋诺看来,徐樑用琴、棋、书、画装扮人生,这一人生姿态几乎成了工作室成员的人格形象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