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真境:语文课堂的应然追求

[db:作者]  2022-11-23 04:27:06  互联网

    自2013年起,我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阅读思考,开始聚焦、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经过多年探索,我深切体会到,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真境”。

    “真境”即“真与境”。“真境”中的“真”有三个显性含义。一是指“真实”,即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二是指“自然、本性、本原”;三是指“本来的、固有的”,即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真境”之“真”其实就是“合乎规律”的意思。

    “真”所指的合规律,主要指合教师教之规律、学生学之规律、素养“生”之规律,强调教学的科学性。“境”,指课堂的品质。“真”,是“境”的前提;“境”,是“真”的赓续。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真境”,以语言为能源库——基于课程特点的教学,以意旨为原动力——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以情思为神经元——基于思维品质的提升,并将之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构建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

    语文教师在追求课堂“真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四真”。一是真情:真正热爱语文教育;二是真知:有深广的语文素养;三是真智:深度把握语文教学的原点与旨归;四是真行:教学做到行之有据,行之有序,行之有法,行之有趣,行之有效。

    我们追求语文课堂达到“真境”,要努力追寻以下几个品质。

    一是自然。教学工具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是本色、清新的。二是真切。第一个层面在“理”,就是课堂教学设计有客观、合理的理论依据;第二个层面在“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客观呈现;第三个层面在“情”,师生的精气神、对话的氛围等,都蕴含着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呼应。三是深邃。思维有厚度,教学内容适切而不浅薄,教学氛围融洽而不生硬,一切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未来发展。四是味浓。课堂富有艺术性、启发性,互动生成的手段更多样、过渡更巧妙、方式更精致。

    那么,如何真正追求语文课堂的“真境”呢?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入手。

    教师要“真教”。一是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原点,二是用语文的方法教,促进学生“真学”:要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优化学习过程。

    践行发现,主体介入。比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可用问题链引导学生建构“发现路径”。李煜“愁”什么?为什么“愁”?学生解开问题链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当发现过程出现困难时,教师可略作指点。

    比较参悟,朗读介入。一位教师教学《湖心亭看雪》时,问学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段文字中的“与”字都不用是否可行,学生不赞同,但也说不出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将原句与改句连起来反复读。学生朗读后发现,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合在一起,如果去掉,就失去原文中那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一番比较、朗读后,课堂充满活力。

    涵泳体悟,方法介入。品味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语言之“雅”,教师可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叠词多,富有音韵美,属叠用;二是古诗名句多,属引用;三是将古典诗词的意境进行改写、重组,语言颇具文化气息,属化用;四是句式西化,新意迭出,属借用。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积累写作方法的重要平台。

    学生自问,思维介入。比如教师教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通常概括为“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可有学生主动质疑,这样概括不妥。教师层层追问,学生深入思考,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见”字为线索,以时间为序,把情节结构概括为“见于勒之前”“见于勒之时”“见于勒之后”三个部分。当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层和多维之后,课堂就有了深度与厚度。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语文课堂真境的生成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2018152)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10/xw_1984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