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三位是指技术、观念和心灵。
杜金山:前些年,在各地作讲座,大家最感兴趣的是怎么做(技术)。许多人以为,只要有了小组的围坐、课堂流程的前置和导学案这三大技术植入,就可以像模像样地实施高效课堂了。这样的学校,一般都很难坚持下来,于是他们得出的结论不外乎以下几种:高效课堂只适用于某某学段,只适用于某某学科,只适用于某某地区……
李平:甚至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效课堂不具备普适性。挺正常的,多数人喜欢客观归因,因为那样就会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杜金山:我把这类学习者叫作技术流派。凡是技术流派的学习者,没有一个坚持到最后的,他们都会在匆匆尝试一段时间后,放弃和否定高效课堂,然后又乐此不疲地追逐所谓“更新”的技术。盲目崇拜技术,满足于模仿技术,就会被技术捆住手脚和头脑,一旦陷入课堂技术的机械化和僵化中,那么永远都看不到高效课堂的真实面目。
李平:技术可以给予我们帮助。如果你会“开车”这门技术,从北京去上海必然比步行更快捷方便。但技术是由人操作的,所以,“人”才是最根本的。“人”高于“开车”,不迷信于开车,不满足于开车,才可能开飞机、开飞船。技术只是用来操作的,认识技术背后的东西,找到技术的“源头”,才能够从技术的必然王国进入技术的自由王国。创造技术、决定技术的是观念。可惜,“观念”这个词,人人耳熟能详,但真正理解其意义的人其实并不多!
杜金山:是的,记住不代表理解。其实,人作为观察世界的主体,除了有五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察器官,心!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中,如果眼睛戴上了眼镜,那么所有的观察都是经过镜片过滤的。设想一下,如果镜片是红色的,不管外界是什么颜色,最后到达视网膜的,都是红色的;如果镜片是扭曲的,到达视网膜的图像,也是变形扭曲的。
观念是什么?观念就是戴在人“心”上的一副“眼镜”,“心”观察到的世界都是被这副“眼镜”过滤、选择过的。带有唯物主义观念的人看这个世界,自然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带有唯心主义观念的人看这个世界,自然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
李平:不同观念的人,对相同的客观世界会作出完全不同的解读。一个传统课堂走出的教育人,如果没有理解高效课堂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课程观、资源观、教育观、文化观等,那就好比给一个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农民解读高速公路的交通规则,无论如何他对每小时120公里的限速都会觉着不可思议、难以理解。
杜金山:你比喻得很好。上了高速公路,才会真正理解高速公路的行车规则。那么,人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观念只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看法的总和。看完以后,人们会选择什么,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又取决于什么呢?信念!
李平:坚定的信念来自内心最深处,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人们才会付诸行动并坚定不移。
杜金山:对。所以我坚定地相信,如果不能解决人们的信念问题,不能进入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去进行变革,就无法真正理解高效课堂所代表的教育改革,就会在各种各样的困境面前打退堂鼓。
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认为,人格的内在支撑系统是人的心智模式。“心”相对于“智”是更深层次的,“心”代表情感和本体,“智”代表理性和方法。
李平:那么,“心”和“智”相比,谁是“一把手”?也就是一般情况下,脑袋和心谁听谁的?或者说,正常人的生活状态,是在“谁”领导下进行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吗?与理解高效课堂及其改革有关系吗?
杜金山:太重要了!教育最终影响的是人格,人格的内在支撑系统就是每个人的心智模式,教育的发生,在微观层面上就是心与智之间的相互支配、影响、否定、接纳等复杂过程决定的。所以,高效课堂研究人,必然要研究心与智的关系。
李平:可以肯定,“心”是一把手,“脑”只能是二把手。心若在,梦就在,不能说“脑”若在,梦就在!“心”想事成,不能说“脑”想事成。征服人关键是征服其心,不是征服其脑,伤心比伤脑痛苦多了……可见,一般人常态生活,是依据“心”的指示进行的。
杜金山:是的,用“心”生活不是一句假话。其实,用“心”生活的人是幸福的,用“脑”生活的人往往是痛苦的。但如果一个人一直跟着感觉(心)走,也是可怕的!
感悟高效课堂,必须到达内心最深处。因为,“心”才是一把手和决定者,不仅主管着方向(信念、意志),也供给着行动所需的能量。
李平:技术只是感悟高效课堂的“敲门砖”。只有观念对了、变了,才能真正了解高效课堂。而要想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必须借助心智模式,到达内心的最深处,只有到达那里,才能看到高效课堂的全貌和整体意义。
杜金山:是的,所以我说要三位一体才可能走进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