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9年,特级教师李吉林为了克服学科间没有融合的弊端,提出了“情境主题性大单元活动”的教学主张。李吉林主张学校各学科在同一主题的统领下,以德育为主导,语文学科为龙头,各学科协同,每学期开展3-4次,让教育围绕主题形成合力,将各学科融通整合,更好地对学生内心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李吉林积极探索,青年教师踊跃参与。就这样,情境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薪火相传27年,受到师生和家长的欢迎,成为当地教育的一大特色。
打破学科隔膜 实现各学科教学融合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分科教学的产生是为了教授的便利,学校教育运用分科教学是由于不得已。然而,科目的分开独立,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陷入偏而不全的困境,所以小学不适宜分科教学。
情境主题大单元活动既兼顾学科的知识体系,又注重各学科融合。从教育的整体效应出发,为了适应学生的活动,对学科内容作出调整、插入、补充等局部改善。如“萝卜娃娃一家亲”主题活动,各学科教师围绕“萝卜”这一主题,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与萝卜相关的课程: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种植萝卜的田野,设计了“萝卜娃娃看到了田野”的观察说话课、《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的阅读指导课;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卡纸、超级黏土、废旧材料、小玩具等,为完成的萝卜作品布置丰富的场景,设置了“萝卜狂欢节”设计应用课;音乐教师融合各种音乐元素,带领学生学唱《拔萝卜》歌曲;体育教师创设萝卜国王,邀请学生参加萝卜节,带领学生上了一堂“直腿翻滚”的技巧课;班主任准备了“萝卜妙用多”的科学常识课。
各学科之间的融通和综合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有效克服了分科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拓展教育空间 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
大多数情况下,当学生进入学校后,就进入到一个抽象的符号化世界,这是一个综合性难题。
情境主题性大单元活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经常组织野外活动,或将学生带到蕴含无限教育资源的大自然中,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或带领学生来到当地的各类博物馆,接受各种文化的熏陶;或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辨别生活中的美丑;或带领学生走街串巷,感受各种风土人情;或将校外的行家里手请到学校……比如“听,花开的声音”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片的油菜花种植地;“忙趁东风放纸鸢”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风筝博物馆;“与树谈心”主题活动,请树木研究专家给学生作关于树木知识的讲座……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在视野得到拓展的同时,学习的物理空间也得到拓展。
目前,尽管安全教育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有些学校甚至将一年两次的春秋游取消,切断了学校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教育空间窄化为小小的教室,让学生在封闭的教室里学习。但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没有取消情境主题性大单元活动,而是继续实施这一课程,让每个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感受生活的美好。
保证学生自主 实现学生学习与活动统整
喜欢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现代脑科学强调了活动的重要性,“仅有丰富的环境还不够,如果学生不能活动其中,就会像装在游戏笼子里却不能玩器材的小白鼠一样,大脑得不到有效发展”。
情境主题性大单元课程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活动的策划、展板的布置到吉祥物的设计,处处可见学生活跃的身影,释放出学生的智慧潜能。比如在“欢欢喜喜闹元宵”活动中,学生利用假期在家长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了造型各异的花灯,搜集了各种灯谜。活动当天,各班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花灯和灯谜挂在庭院里,大家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兑奖品。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一些社区的孤寡老人在这一天备感落寞。于是,教师带领学生代表到他们家中献爱心、送温暖;华灯初上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点亮自制的花灯,巡游南通濠河四周,在河边放荷灯、许美愿,弘扬南通的传统文化。
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惊喜连连、欢乐不断;他们欢呼着、雀跃着,情不自禁地睁大了双眼,拍红了小手,留下了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作者单位系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