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在灿若星河的劳模群体中,教师队伍是光荣而特别的存在。有一位女教师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特殊教育事业,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广州市聋哑学校原校长何静贤。
情系聋童,将特殊教育事业作为毕生追求
1959年,19岁的何静贤被分配到广州市聋哑学校任教,可她没有一丝开启人生新阶段的兴奋,反而充满沮丧和压抑。她不懂手语,更不了解聋童异于常人的心理、性格和接受能力,每次上课几乎像一场戏剧表演,尽管使尽浑身解数,精神与体能都遭受巨大考验,却得不到反馈,这让年轻的何静贤困惑、失望不已。但在与聋童的接触中,她看到了渴求知识、尊重和关爱的稚真内心,便下定决心,要为特殊教育奋斗一辈子。
要爱聋童,教育聋童,为他们打开一个可以理解、可以交往的世界,就必须有高超的本领。第一个本领就是学会手语。何静贤想方设法自学求教、高强度反复练习,使手语迅速成为自己的第二语言,拿下了走近聋童的“通行证”。在顺利攻克手语关后,何静贤开始主动研究聋童的心理,用心关爱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内心孤僻、怯懦的孩子,她主动陪护关心;性格暴躁、良好行为习惯尚未养成的女生,她主动带到自己宿舍同吃同住,承担起原本应由父母来担当的义务。过程充满冲突、误解,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日复一日的坚定执着,如春风化雨般不断融化孩子心中的坚冰,她成了无数聋童心目中最好的何妈妈。
多点开花,开启特殊教育事业黄金时代
20世纪60年代,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手语词汇只有1000多个。在关心关爱聋童的同时,何静贤与同事们先后设计了“图画专用术语手势”“语文教学常用词汇手势”“科技术语词汇手势”等。她创制的这些手势语词汇,后来在全国盲聋哑协会的推荐下,逐步在全国推广,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她积极向欧洲特殊教育事业较发达的国家及美、日等先进国家学习,主持编写出版了《手与聋》等系列专著。
1984年,何静贤主动联系广东电视台,催生了全国第一个聋人手语电视节目,聋人也能第一时间看到手语新闻。直到今天,许多电视节目都配有手语翻译,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能接受更广泛的信息、享受更高质量的节目。何静贤与法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游顺钊近20年的手语合作研究,是中国特殊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何静贤担任广州市手语研究会、广东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近20年,与广大同仁一起呵护培育出我国聋哑教育的黄金发展时代。
退而不休,把每一分钟都奉献给特殊教育事业
1981年,何静贤因乳腺癌而手术,2012年又患上帕金森症。即使疾病缠身,她仍然割舍不下心爱的学生与挚爱的特殊教育事业。为更好投入工作,她干脆住进筹建的校舍,夜以继日地工作。她退而不休,退休后跑遍了广东全省,是特殊教育界无人不知的“特教高级义工”。但她从没把这些和“奉献”联系在一起,在她心中,义务助人是“分内事”。她应邀筹建番禺培智学校,坚持开展手语研究与推广,长期担任广东省教育学会特教专委会理事长,积极推动与境外有关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她总说,我个人的事不值一提,现在我还是想把每一分钟都献给特殊教育事业,争取多整理整理我们特殊教育的做法与体会,能对现在的特殊教育事业有所帮助。可惜现在想做的事很多很多,而每天的时间太短太短……
多年来,不计其数的聋童得到过何静贤的关心和帮助,她也成为孩子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她用热爱与坚守、专注与创新、奉献与恬淡,给予不被命运眷顾的聋童一份生命中最宝贵的礼物,点亮了他们的生命之光,诠释了劳模精神的生动内涵。
(作者单位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