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山:在各地看许多学校课改后的课堂,流程、导学案、小组、评价似乎一样都不少,但是,就是感觉不到课堂的神韵和灵魂,不能说这不是课改后的课堂,但又确实感觉这不是我们所倡导的课堂!许多校长和教师对此也是一筹莫展,感觉好像被蒙在了一层薄膜里,看似前途光明,就是无法走出去,感觉憋气却不知从哪里突破。
李平:许多课改学校都曾经受阻在这里,校长教师一筹莫展,甚至许多一线专家也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该如何带领这样的学校走出这个“中等收入陷阱”。
杜金山:解决之道在于回到源头,感悟技术背后的意义。教育,既然是帮助人“第二次出生、成长和超越”的事业,请问,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判断,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优质的?
李平: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高级生命,其成长和发展都是在与环境之间交流物质、能量和精神中实现的,都是主体性、自动自发和有选择性的。显然,所有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天“道”和地“道”的帮助,但教育是“人业”,除了天道、地道的帮助之外,还应该有人道的帮助。
杜金山:道生万物,有引导,但绝不控制。好的教育,也应该如此,满足每个生命成长的个性化需求,有引导,但不控制。显然,作为人的生理性成长,人的需求是有共性的,但在精神性成长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满足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需求,意味着教育需要满足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私人订制”。显然,没有任何一个教师和一所学校,能够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就能满足每个学生生命个体成长的个性化需求,这个资源,除了教师和学校之外,必须加上学生本身和其他学生。
李平:也就是视学生(同学和自己)为教育资源。而从前的教育,从来就是主客二体的,学生是被教育的客体,教师和学校是教育的主体。
杜金山:控制与解放,是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分界线。看一个课堂是不是高效课堂,只要看教师(甚至是优秀学生)是否在控制其他学生就可以了。传统课堂的线性推进,意味着无论教师多优秀、多善良,都在控制学生,课改初期有的学校安排小先生,其实还是在控制学生,不过是由教师控制改成了学生对学生的控制。我在许多学校的课堂看到,教师像一个巨大的“水坝”一样,挡在学生前行的路上,真的很难受。请问,即使教师足够优秀,你能把所有孩子“包裹”在自己的能力之中吗?
李平:解放!解放!解放!陶行知先生已经为此呐喊了太久的时间。今天,高效课堂的实践者们,接过了这个接力棒,不仅在继续呐喊,而且已经开始了成功的实践。
杜金山:你知道为什么许多教师嘴上喊着解放学生,实际上却牢牢控制着学生吗?并不是这些教师不知道学生蕴含着多么巨大的“人道”资源,也不是这些教师思想顽固不接受课改的新理念,根本原因是许多教师从骨子里不相信学生。解放的前提是相信,相信学生、相信孩子在我们的文化史里是没有先例的。实话说,中国的家长不会真正相信孩子,中国的教师也很难做到真正相信学生。因为没有真正的相信,所以就会控制,因为控制,学生就不会相信教师真的相信他,所以就会按照教师的不相信去做,这再次印证了教师不相信学生是正确的,于是就会这样循环下去……
李平:看来高效课堂所说的相信,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信任。只不过课改的起点是教师要首先做到相信学生,然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一旦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建立起来,才有可能实现解放。
杜金山:孩子敢向父母耍脾气,是因为他知道父母会原谅他,无条件接受他;而父母敢于责罚自己的孩子,也是相信孩子知道父母的责罚蕴含着另类的爱。
相信了,就敢于解放(减少控制,甚至不再用外力控制),解放了学生,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和资源才会得以释放。利用好这份资源,其实就是利用学生,才会形成与传统课堂不同的“人道”,天、地、人合作发力,才能共同完成人的成长,即发展学生。
李平:以上阐释的是高效课堂的箴言。原来是16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后来,我们发现,后面的学生二字可以换成教师、校长甚至是家庭成员,这个公式依然成立,所以改叫八字箴言了,即“相信、解放、利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