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恰当导入,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做事认真,可以用哪些词?
生1:一心一意。
生2:一丝不苟。
生3:聚精会神。
生4:全神贯注。
生5:专心致志。
生6:目不转睛。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积累的词语很丰富。刚才大家说到了一个词——全神贯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全神贯注》。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全神贯注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生:罗丹发现自己的塑像有毛病,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修改好了,他却忘了朋友。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教师出示学习目标:细细品味课文,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描写刻画罗丹这一人物形象的?运用学到的描写方法,尝试修改一段话)
二、适时引导,激发思考
师:罗丹是怎样发现塑像毛病的?请找出相关句子。
生:“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师: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呢?找出相关语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上前、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这几个动作描写,看出罗丹在自言自语,感受到他工作全神贯注。
师: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是在做什么?(教师边说边做了几个上前、后退的动作)
生1:他上前是修改塑像,后退是在看塑像哪里还有问题,之后再上前修改,再后退观看。
生2:嘴里叽里咕噜是在情不自禁地说塑像的毛病。
师:是呀,这一上、一退、嘴里叽里咕噜,就把罗丹修改塑像时的样子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还找到哪些重点词语?
生:我从“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着”这两个动作,以及“异样的光”这一神态中感受到罗丹上前、退后的脚步急切,不停地挥动,说明在不断地修改,而且越改越投入。
师:那这段话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露出不理解的神情,教师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看,“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是作者看到的吗?
生:是作者想到的。
师:是的,对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都是作者看到的,叫“写实”;根据看到的写出作者想到的,叫“联想”。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这种写法叫“写实和联想相结合”(教师边说边板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们读“看到的”,老师读“想到的”。
……
师:运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到底好在哪里?(教师让学生分别读完整的句子和删掉联想之后的句子)
生:这样写非常生动、具体。
师:怎么生动,又怎么具体呢?(学生茫然不解)看来,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小组讨论一下。
生1:我仿佛看到罗丹在与那尊塑像说话,告诉她哪里还不完美。
生2: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让我感觉到此时的罗丹情绪很激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像这样的写实加联想的写法课文里还有,谁发现了?
生: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师:你能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吗?
生:罗丹激动得忘掉了整个世界。
师:好了,同学们最后总结一下,“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究竟有哪些特点?
生1:要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
生2:写实(语言、动作、神态等)和联想要有联系。
生3:还要用上好像、似乎、像、如同、犹如等词语把句子连起来。
师:同学们,不仅是写人的文章,写景、写事的文章,同样可以用写实加联想的方法。
三、一课一得,学以致用
师: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目标,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二个目标(出示片段)。同学们读读这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
生1:“游戏开始了,对方手拿沙包,对准我们就扔过来。我们左躲右闪,躲过沙包。这时,沙包朝着郑爽的身体打来,他猛地抱头蹲下,沙包却打在了我的身上,我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下场。”
生2:词语用得特别恰当。比如,左躲右闪、抱头蹲下、垂头丧气。
师:我们怎样才能让这个小片段锦上添花呢?
生:有写实了,可以加一些联想。
师:可以在哪些地方添加?
生1:左躲右闪后加像小鹿或小兔子。
生2:还可以加像小猴子。
生3:在抱头蹲下处可以加像青蛙。
生4:可以在垂头丧气后面加像泄了气的皮球。
生5:还可以换成像打了败仗的士兵。
……
师:把你所想的加进去,然后试着读一下。
生1:我们左躲右闪,像一只小鹿在躲避猎人的追赶,躲过沙包。
生2:我们左躲右闪,仿佛一只机灵的小猴子,躲过沙包。
生3:我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下场,如同泄了气的皮球。
……
师:同学们改得很精彩,写实加联想的写作方法,你们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好的。同学们,学习一篇课文,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今天的作业:前两天学校开展了经贸节活动,请用今天学到的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快乐的经贸节》。
点 评
教师张爱平的这堂语文课,目标设计非常清晰、准确,一是通过细品课文,弄明白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描写刻画罗丹这一人物形象,即让学生了解“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二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方法尝试修改一段话,增强学生对这一写作方法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这堂课的课堂结构也十分清晰,张爱平利用“教、学、用”3个环节,步步深入,以达成设定的学习目标。最终,我们也看到了全体学生的学习成果。
最后,张爱平根据学生实际,让他们利用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完成一篇作文。其实,这是对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深度评价,即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达成了所设定的学习目标。
一节语文课的长度是有限的,让孩子们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学到这样的程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一课一得,切不可贪大求多。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学区管理中心 王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