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谨防教育问题妖魔化

[db:作者]  2016-05-25 04:48:35  互联网

  看了《中国教师报》5月11日刊登的《评论教育,不可“断章取义”》一文,深有同感。这里也想凑凑热闹,结合自身经历多说几句。

  我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平日除了教书育人,还喜欢对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研究和探讨。不久前,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呼吁文章《落伍的语文教材,尽快脱胎换骨》,没想到在社会上引起比较大的反响。除了记者电话采访外,一些相识或不相识的同仁以及我以前的学生,纷纷从四面八方打来电话,表示支持,并称赞我“说出了多年想说而没有说的话”。相关报刊也迅速转载或跟进讨论。

  同时,我也听到一些“呛声”,有网上的,也有纸媒的。但我认真读完后,内心不由得滋生一股悲凉,因为这些评论对我呼吁的实质性问题并不感兴趣,而是断章取义,曲解其意,甚至凭空想象,随意发挥,然后加以指责、抨击,大有逢“文”必反的傲慢与狂躁。这种情绪化发泄,我觉得不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对研究者来说,这些杂音无疑是块不小的绊脚石。

  例如,有篇文章完全转移我谈的教材话题,而是谈论语文教育“虚伪”问题,并对我的文章持全盘否定态度。该文作者随意歪曲我的观点:改革不能只改教材——我说教材有问题,但并没有说当今语文教育的问题唯有教材!这不是无中生有么?何况所说的“虚伪”,是个空洞不着边际的论题。是教材虚伪,还是教学虚伪?作者语焉不详。

  有位网友针对我文章中说到的“入选作品,除了古文就是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当代作家几乎没有,更不要说学生普遍推崇的韩寒等青年作家了”,暴跳如雷,大骂“韩寒作品是垃圾,这位教师肯定也是垃圾!”其实,这位网友根本没有读懂我的意思:教材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适当选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并不是说一定要选韩寒的作品。而且,作为教材选文,绝不能以个人喜好为标准,一定要站在时代和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还有一位读者仅以文章开头一句“翻开教材,似乎就翻开历史,回到过去”,就推断说我拒绝古代文化,嫌弃古典作品选多了。其实,我文章的后部分“关于文言文”,针对教材古文编选占了将近一半篇幅,明确表示“无可厚非”,反对的是不要“泥古”。但好事者不管这些,甚至对原文讲什么都没搞清楚,仅凭主观臆断或道听途说,就妄加批评,而且专挑自己喜欢或社会喜欢的批评,以博一时痛快。

  更有文章针对我不该让学生“每隔两三天就要背诵一篇课文”的观点,避实就虚,跳出原文本意乱发挥,大谈背诵课文的重要性。身为语文教师,难道我不知道背诵经典的重要?我之所以有此观点,完全是因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现在的学校不同于过去的“私塾”,单一学古文,而是要学十几门功课。我曾经体验过一回:跟着学生上课,一天下来就疲惫不堪,这还不包括各种作业!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拿自己的经历与文章举例,我不是为自己正名,而是想呼吁:教育的问题确实不少,但我们一定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地研究探讨,以求解决。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明知问题的存在,但只能骂不能说,谁说就骂谁。长此以往,我真的担心所有关于教育的严肃问题都将被妖魔化或娱乐化!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11/xw_2042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