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研讨会的价值就在于,与会者都是站在‘人’的视角来研究核心素养、研究课程。”作为会议特邀观察员,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孟凡杰这样说道。
6月18日至19日,由本报举办的全国“高中新课改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教育行政管理者、高中校长和教师共计7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共同就高中新课改、学生核心素养、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学校育人文化变革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时间太短了、太快了!”这句话成为所有参会者共同的感受。为期两天的会议,台上演讲者精彩纷呈的报告与交流分享,让台下代表意犹未尽。
核心素养怎样“既好看又好吃”
学生核心素养,无疑是当下教育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也是本次研讨会专家学者和校长们热议的焦点。
学生核心素养为什么会成为热点话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玉顺从教育的国际潮流与国际经验传播出发,向与会者介绍了发达国家与国际组织在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及实践。他认为,我国沿用多年的综合素质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困境,因此,学生核心素养将取代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不过,我们发现,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尽管大家说了许多,但目前仍然是一个‘好看不好吃’的东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中心主任陈如平说。
怎样让学生核心素养“好看又好吃”,陈如平认为,要抓住课程建设这个中心,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设计学校的课程体系。而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必须从课程理念出发,形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完整的框架,要有科学而清晰的设计步骤。
“学生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地,必须把它变成学科核心素养。”北京市十一学校副校长田俊说,目前十一学校正自觉地参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对十一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进行二次修订。
“当务之急,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沈玉顺说,“将来的高考,也将走向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新课改,仍在路上
谈到高中教育,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十多年,但目前仍然步履维艰,问题出在哪?
“我认为,在对新课改的认识上,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者之间存在认识的偏差和理解隔膜。”佳木斯一中校长助理朱可苏说。
佳木斯一中是一所高中优质校,几年前主动求变开始课改,目前在课堂教学方式、学校文化和师生生命状态上都有了显著变化。但在朱可苏看来,对于课改,目前观望者仍很多, 作为改革者,他们渴望得到来自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行政部门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实际上,今天我们共聚一堂,不就是希望促进三者之间的融合吗?”内蒙古商都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志义说。
20多年前,张志义在一所乡镇中学当校长。他把来自北京的名师请到学校,但让他诧异的是,孩子们都躲得远远的,不敢与大城市来的教师交流。这件事让张志义深受刺激,也坚定了他推行课改的决心。
“今天的课改,就是要让农村的孩子也有机会在更大的平台上自信、大方地表达自己,与人交流。”张志义说。
同时,与会的专家和校长们都一致认为,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不要低估课改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沈玉顺说,“我们曾非常乐观地去迎接课改的成功,但却很失望。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自然的、不断改良的过程。”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第九次课改,我敢说,课改还会有第十次、第十一次。”田俊的一番话引起台下的共鸣,“所谓课改,本来就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正我们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把课改放在一个更宽广的历史背景下去考量。”
高中教育正走向文化自觉
毫无疑问,当前的高中教育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与困境。但是,作为一次面向未来的教育研讨,这次会议上没有人纠结于分数和升学率,大家都在真诚地思考高中教育的未来。
在短短20分钟的演讲中,安徽铜陵一中校长王屹宇讲了一个教育故事,赢得了台下的热烈掌声。学校里一个学生,自编了一份充满叛逆精神的小报张贴在校园。学校不仅没有处分他,反而支持他和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办报,做校园的“独立媒体”。在这份报纸上,学生们可以激扬文字,大胆地质疑学校的做法、评论当地的大情小事;也可以天马行空探讨年轻人关心和喜爱的事物。就这样,学校异常珍视并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学生们成长的自主与自信。
从这样一个看似很小的故事中,我们看出了教育者的宽容、睿智以及对学生的尊重。
在“互联网+”时代,怎样更好地研究学生、理解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在深圳市罗湖区,区教育局副局长刘荣青正带领他的团队,展开一项充满教育张力的前瞻性教育实验——“习本课堂”,他们期待着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找到一条可供参照的路径。
“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已经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向‘以学为主’,但还不够,下一步应转向‘以习为主’。”刘荣青说。从关注学生的习得出发,他认为,课堂教学正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
看得出,在这里,教育者们都在思考着一些更具前瞻性、超越性的命题。
也因此,论坛的最后,当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走上讲台,仿佛漫无目的、闲庭信步般为大家读诗,从今年高考“看图作文”说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从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再由远及近地说到当下的教育,说到他理解的“诗性教育”,这一切在台下代表听来,丝毫没有“违和感”。大家都在悠然神往中,憧憬着理想的高中教育。
“在这次论坛上,我们真正看到了,一批高中学校正在经历着文化的觉醒。”论坛闭幕式上,孟凡杰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