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俞东:和孩子在一起的无限创造

[db:作者]  2016-06-22 04:51:55  互联网

    常听有些教师抱怨,如今的孩子缺乏创造力。

    孩子真的缺乏创造力吗?

    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教师俞东并不认同这种说法。随即,俞东向记者展示了几幅学生作品,尤其是几幅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系列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神奇的铅笔”、“条形码”、“剪不断理还乱”、“针筒和药丸”……如果你觉得他们画铅笔时就是对着一排排形状不一的铅笔进行创作的话,那你就太低估信息时代对美术教育带来的影响了。

    缺乏创造力的不是学生,是教师

    有人形容俞东是一个“脑洞大开”的美术教师,这话颇有道理。因为仅在“神奇的铅笔”这一主题下,俞东就为孩子们提供了五六十种与铅笔相关的创作素材和创作技法,比如铅笔与灯泡、铅笔与房子、铅笔与炸弹、铅笔与降落伞、铅笔与色彩分解、铅笔与碎裂旋转、铅笔与弯曲循环……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提供那么多素材与技法,会干扰学生的创造力,然而从学生的作品中我们发现,没有一个孩子“拷贝”了素材中的形象,而是一个比一个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俞东看来,不是孩子没有创造力,而是教师因为自己缺乏创造力,不知道也不会挖掘孩子的创造力。

    俞东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钢琴教师收了一个学生,因为是被家长逼着来学琴,学生弹琴的技法倒是不错,但是没有一点“生气”,就像她脸上的表情一样。于是,这位教师让她的学生每次来上课的路上,注意观察路边的花草虫鸟,然后问她看到了什么,建议她去闻闻花的味道,听听鸟叫的声音……渐渐地,孩子的脸上开始有笑容了,琴声也变得灵动起来。“其实,艺术的根基在于对生活的热情拥抱。”俞东补充道。

    俞东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觉得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创造”的源泉。

    俞东是喜欢逛街的男人。逛街时,他不仅看服装的款式、颜色的搭配、面料的材质,还关注各种店铺的装修风格,结合自己对艺术的了解,给“店铺”定义风格,自己乐在其中。他喜欢做饭:“饭前准备工作和开始做饭是很享受的过程,每每将色香味美的饭菜端上餐桌,自己心里美滋滋。其实,每次做饭都感觉自己是在创新。”阅读更是他多年不变的爱好和习惯,文学、散文、哲学、艺术史、美学、小说、科技类杂志,等等,与他熟悉的人都说他是个“杂家”。“阅读给我增添了许多对人生和教育的感悟与思考,是我精神食粮的主要来源。”俞东说。

    有一次,区少年宫组织看电影,看完后,有个学生问他如何区分好人和坏人,俞东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他先买了几块巧克力送给学生,学生很开心,随后又突然“变脸”,搞得学生不知所措,俞老师怎么了?其实,他是希望学生自己去体会、思考和判断这个问题。师生相长是俞东多年教学得到的深刻体会,“这么多年,我从学生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我在教学上的许多思考,以及我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也源于我与学生在一起。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他们让我懂得,艺术不只是模仿,而在于创造,那样才会有生命的张力!”俞东说。

    不寻常的黑白画

    14年前,俞东从一家出版社离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教授钱初熹形容他“带着崇高的理想,立志投身于儿童美术教育事业”。那时的俞东,有着扎实的美术基础和专业设计学科背景,希望能够从事一项更有意义且更具创造力的工作。而儿童,在俞东看来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连毕加索也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像小孩子一样作画”。

    入职之初,俞东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设计,翻开他的教案,一条鱼、一个浪花都设计得非常详细。然而,学生画出来的总是与预期设计有偏差。扎实的美术功底,又学习了设计专业,俞东觉得教学生似乎不成问题。那么,儿童美术教学真就这么简单吗?现实似乎并不买理想的账。

    俞东坦言,当时的自己心里落差很大。接下来该怎么调整?俞东决定重新审视学生作品。他发现,如果抛开“画得像”的概念,孩子们的作品造型更富有创造性。再次翻看前3年的教学设计,俞东发现自己的教学没有系统概念,尽管他努力提取规律,但课程仍旧显得松散。

    从2005年开始,俞东开始按照新的理解和认识对课程内容进行统整。

    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中根深蒂固的“素描”教学观念,使得俞东对素描不断进行思考。在俞东看来,一般教师在素描教学时都要求比较准确的形体和科学的明暗关系,要符合焦点透视等许多苛刻的条件,这就先入为主地给素描教学树立了许多障碍,而且在学习素描的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对事物观察和表现的其他可能性。

    于是,俞东在对比了传统的、现代的、写实的、概括的、想象的许多种中西绘画作品后,去掉其中的色彩、层次、科学光照规律、逻辑等修饰性成分,把美术作品要素归纳为三点:线条、黑白、空间。

    如此大胆地抛开色彩而选择黑白画进行美术教育实践,让俞东收获不一样的惊喜。“线条是美术作品赖以生存的核心要素,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这里的黑与白,可以与传统的阴阳学说相衔接,从而在素描生命中注入中华美学的养分,而空间则在教学实践领域打破了固定的散点透视规律,将平面、二维、三维、多维、变异等空间观念杂陈并举,提供给素描教学崭新的空间概念和宽泛的发展余地。”

    用黑白画的方法教学带来的最直接益处,就是可以经常性忽略孩子们的年龄大小问题。五六岁的孩子也能够明白黑白、深浅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更是能通过这种方法塑造立体的形体。更难能可贵的是,运用这种方法画出的立体事物,许多都带着孩子自身的思维特色,摒弃了素描惟妙惟肖、千人一面的状态。

    美术不仅是绘画

    在俞东看来,尽管时代在进步,但是美术教育,尤其是儿童美术教育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解读。“儿童美术教育是基础性学科,不是时尚,不可以摩登、炫耀。它恰恰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交流、勤于思考、对各种理论和经验加以取舍甄别的学科。”

    而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美术几乎是“绘画”的代名词,甚至有人把美术教育窄化成“素描”学习。然而,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书法、建筑艺术、设计等几大门类。而素描,这个带给许多家长诱惑力的美术名词,完全是一个舶来品,中国传统绘画并无素描一说。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看重实用性、可检测性,因此素描作为高考的基础科目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对光照引起的事物明暗变化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将复杂形体分解成不同的几何形体组合,那么,对他来说还没有准备好学习素描”。俞东建议,家长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学习素描,不要用“画得像”来代替孩子的自然成长。

    “美术不仅仅是绘画,我们的目的是促使孩子去思考去想象,通过一种审美的提高,促成孩子独特的个性表达。”俞东说道:“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不是限制,而是方法和途径。素描作为造型手段,只是众多造型训练手段中的一种。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像’是评判绘画优劣好坏的重点,但为了达到‘像’的程度,其手段不可胜数,如摄影、三位数码设计等。所以,不要被单一的方法限制住手脚,要广纳博取,还艺术以本来面目。”

    美术要促进孩子去想象去思考

    俞东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任教,与学校不同的是,学生的年龄不同,入学时间不固定,学习进度不一致。面临这样的学生群体,如果只教技能技法肯定不行。那教什么才能适合所有的孩子?

    俞东通过深入思考与点滴实践,最后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到了“教”学生的思维和想法上。

    “作为家长,我希望孩子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孩子跟随您学习美术后,对美有了自己的判断,拥有了对事物更细腻的认知与对生活的情趣,我感动于他从一个淘气包变成了一个善于表达的懂事男孩。”这是一位家长发给俞东的短信。

    “正是因为看到美术侧重思维教学后学生更加有张力的作品反馈,不断坚定着我的信心,让我能够义无反顾地抛开太过专业的美术教学。”俞东说。

    以花卉教学课程为例。俞东坦言,最初做课程设计时绝没有想到以后可以走得这么远,但从目前的课程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都会在不同时期以不同面貌在作品中折射出来。2004年,已有两年教学经验的俞东,逐渐开始研究教学的相关要素,包括学生年龄、兴趣和题材、工具材料、美术技法等。2010年前后,一次偶然的水粉教学,让俞东突然有了色彩明度教学的新想法;2011年更是突破了花卉形体的概念,提升到图形图像的组合。有人拿俞东的经历与毕加索画牛的演变相比较,尽管俞东认为自己无法与大师相提并论,但是教学的连续性确实让他将这些貌似分离又紧密相关的课程结合在一起。

    教学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师生的互动关系要求施教者根据受教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这就促使教师要不断进行提升和扬弃。在俞东看来,学生是否能够发挥创造力,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力和足够的催化剂。

    “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表现心中的事物而不只是眼前的事物。教师首先要有胸襟给学生广开渠道,其次要有胸怀接受学生不同的造型表现方式。除此之外,需要教师鼓励学生用带有自身特点的方式方法表现造型,由此才能实现艺术的多元丰富与孩子的心灵表现。”俞东说。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11/xw_2050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