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导入 地域文化是抓手
(教师课前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
师:课前我们听的歌曲有这样的歌词——“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这唱的是哪里啊?
生:(齐声说)北京。
师:那一提到北京,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生1:北京的小吃。
师:那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生1:豆汁、焦圈、驴打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北京糖葫芦。
生2:还有北京烤鸭、老北京炸酱面呢……
师:我听着真香啊,还有吗?
生3:我想到天坛、故宫、颐和园……
师:真多啊,还有吗?
生4:让我想到了京剧。
师:你能唱两句吗?
生4:(唱)“苏三离了……”
师:特别好,但音有点不准,应该是(唱)“苏三离了……”
同学们,一提到北京呀,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北京曲艺,有评书、相声、快板、北京琴书,还有单弦、京东大鼓。(唱)“千里……”这是什么啊?
生:京韵大鼓。
师:你说得太对了,那我现在展示一些东西,大家猜猜都是哪种曲艺?(放视频、图片)这是什么?
生:北京琴书。
师:哦,刚听的这个确实与北京琴书有些相似,但是叫单弦。
师:这个呢?
生:这是北京琴书。
师:对,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曲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说似唱、唱似说”,所以北京的曲艺还有个名称叫说唱艺术。同学们知道吗,京剧、琴书等都已经被纳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在北京融合交流,形成了引以自豪的京味儿,今天咱们学一首京味儿的歌曲。
(教师放PPT、歌曲《北京四合院》)
跟随音乐 感受浓浓京味儿
师:唱的是什么呀?
生:北京的四合院。
师:(指着ppt)你们看这四合院,四四方方,就像一座城似的。这个院子住的人啊,就像家庭成员一样其乐融融,今天我们要学唱的就是北京四合院。
(教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音乐教育家郑莉,她今天也来到了课堂,让我们用掌声对她表示欢迎。
(学生热烈鼓掌)
师:这首歌曲的其中一段是用单弦演绎的。说到单弦,它的伴奏特别有趣,演唱者一般都拿着八角鼓,一边演奏一边演唱。还有一个人在用民族乐器三弦来演奏,两个人的这种形式称为双人头,刚才歌曲中三弦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再给你们听一遍。(放音频)
师:老师这里正好有一把三弦,我可以给你们拨弄两声。(师演奏并模唱:“登楞楞楞楞楞……”)
师:你们听,这每个音都有一个小弯儿,大家自己也感受一下。
生:(全体模唱)“登楞楞楞楞楞……”
(师生互动,教师请学生示范)
师:这首歌曲出现了几个大跳音程(一种音乐作曲技法),其实,北京曲艺中许多歌曲都具有这种元素,比如《北京胡同》(师唱《北京胡同》的一段旋律)。
生1:我学过的歌曲《说唱脸谱》也出现了大跳音程(唱“看见那舞台上有许多大花脸”)。
生2:我知道的一首北京民歌《对鲜花》也有这个大跳音程(唱“这朵鲜花儿瞒不了我”)。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元素呢?老师告诉大家,除了旋律特点之外,它还符合北京人说话的语调特点。我们看歌词“东西南北分得清,邻里街坊是朋友”,你们看,这京味儿真是随处可见(师唱词和谱,生学唱词和谱)
师:唱“四四方方一座城”。
生:学唱“四四方方一座城”。
师:你们是不是已经分不清是说还是唱了吧?是不是说与唱特别相似?但说的字那叫一个清晰,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字正腔圆。你们看我唱歌的时候,每个字都往哪里归韵啊?往鼻腔里归韵。
师:城——
生:城——
师:清——
生:清——
师:我们跟着钢琴一起来演唱第一段(师弹琴,学生演唱)。
超越课本 逐渐生成新内容
师:唱“邻里街坊是朋友”时,我们是不是应该面带微笑,很亲切地唱啊?
(教师示范唱,学生面带微笑演唱“邻里街坊是朋友”)
师:“养育着一代代老北京”这句我这样唱像什么呀?
生:京剧。
师:京剧装饰音特别多,大家跟我一块儿把这京味儿唱出来。
(师生加上动作和手势唱“养育着一代代老北京”)
师:你们能不能扮演京剧中的行当来演唱一遍?听我唱过门“龙力格隆,龙力格隆,龙力格隆咚龙格力格隆”。
(学生唱)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唱得真带劲,你唱的是哪个行当啊?
徐:我唱的是生行。
师:你能给我们表演一个吗?
徐:可以,我还想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
(邀请上来两位男生)
师:你们都分别扮演哪个行当啊?
生1:我扮演的是旦行。
生2:我扮演丑行吧。
师:欢迎你们来表演,我来唱过门。
(师生共同表演)
师:刚才我们体验的是京剧的味儿,其实这首歌曲还有许多北京人说话的特点。比如,“四合院儿”什么特点?
生:儿化音。
师:其实,我们平常说话多少都带着儿化音。这位同学,今儿放学你打算去哪儿玩啊?
生:今儿去动物园玩儿。
师:这么晚还去动物园啊?(学生笑)那我们来找找歌曲中有没有儿化音。
生1:青砖灰瓦大屋顶儿。
师:你来唱唱。(生唱)
生2:我找到了“酸甜儿苦辣都是情”。
生3:祖祖辈儿辈儿故事多。
师:我们来一起唱一遍好吗?
(师用八角鼓伴奏,生唱两段歌词)
师:这回有点京味儿了,但我们还缺少点精气神儿,我们来听一下北京小孩演唱的《北京胡同》(教师放视频,学生观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些地方比较好?
生:加儿化音有精气神儿,字正腔圆。
师:咬字清晰,唱出了京味,表现出了北京孩子的大气。那我们都是北京的孩子,我们能不能把北京人的性格、歌曲的京味唱出来呢?
生:能。
师:请起立,我们把扇子拿起来(用书当扇子)一起演唱。
(师生边唱边表演)
师:刚才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现特别大气,请他给我们表演一下。
(师生一起唱过门,教师用八角鼓伴奏,学生边唱边加扇子表演)
生:我觉得我唱得比他好。
师:哦,欢迎你上来展示,还有谁也想表演。
(部分学生上台表演)
师:歌曲学习完了,但是我觉得歌曲表现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同学们能不能让这首歌曲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一些呢?请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随机指导)
师:刚才我看同学们的讨论特别热烈,就请你们这一组先来说说自己是怎么创编的?
生:我们加了rap(学生展示)。
师:下一组呢?
生:我们加入的是京剧的花旦表演(学生展示)。
生:我们是把京剧的过门加了进来(学生展示)。
师:这样的表现形式使歌曲变得更加丰富了,我给你们鼓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京味十足的歌曲,那么以后的时间里,我们还会学习不同地方特色的歌曲。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吧,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 点 评 ———
这是一节音乐课,曹艳在讲台上唱得很动人,学生唱得也很有味道。从这节课我们能够了解北京的艺术与文化,也能够感受到老北京的文化底蕴。
就授课而言,曹艳非常主动地关注学情,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运用各种技巧发动学生表演、歌唱。曹艳提醒、点拨,发现学生走调时予以提醒,在细微之处给予纠正。正是因为这样,学生的整体音准比较好,并且拥有了鲜明的特点。
在这节课上,我们也能看到孩子们乐于参与,他们的表现欲望很强烈。由此让我想到,教师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助推孩子成长,让他们在愉悦的音乐体验中全面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