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发现文本之美

[db:作者]  2016-07-20 04:53:51  互联网

    文学很美,美文更是妙不可言,它常常使读者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可言的美文进入教科书,我们该当如何?

    《荷塘月色》在历次教材改革中巍然屹立,与其独特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是分不开的。但在教这篇课文时,总有一种望而却步的感觉,因为怕教不出课文本身的美。于是,我自己一遍遍地阅读体味,正如百听不厌的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致爱丽丝》,每一次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于是我就想,美的感受主要来自于主体的直接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品味,才是教学本文的关键。

    听见美。我下载了一则课文的配乐朗诵,并播放给学生听。舒缓的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深情款款地诵读,使人很容易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什么也不要想,只跟着音乐去想象美的画面。

    读到美。听完后,我问学生:你们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了吗?有学生说感受到了,有学生说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启发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试试,并要求他们读完后回过头再品味一下,勾画出一处感到最美的段落或语句,想一想美在哪里。

    探讨美。首先我教给学生赏析语言美的方法,不是条分缕析地硬塞给他们,而是带他们一起从熟悉的诗文中回忆归纳。比如,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得出语言的修辞之美,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得出画面的色彩之美,从“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举”字上,得出炼字之美。这样既丰富了学生有关荷的描写积淀,又感性地获得了赏析语言的切入点。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各自勾画出的美的语段进行交流,谈谈美的原因所在。

    展示美。全班9个小组,每组展示一例美的语段简析,要求形成文字,写在一张纸上,形成“帖子”。先由一名学生讲给大家听,然后小组间自由交换感兴趣的帖子,学习、讨论、补充、质疑。

    这其实是模仿网络发帖讨论的一种交流方式,学生容易接受,互动性也很好。让我们看看其中一个小组的帖子: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着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赏析:作者细致入微地捕捉了微风过后叶动花颤的情状,由动到静进行了描写。叶子是肩并肩的亲密,流水是脉脉含情,这样的比拟亲切生动。由荷叶的美联想到水波的美,半是实景半是想象,虚实相生,各得其所。只有用心与眼前的景物进行交流,才能有如此感触。这也许就是细微之处见精神吧。

    由此可见,学生只要深入情境,就会产生独特的品味和准确的评价。

    质疑美。学生的赏析带着强烈的个人感受,他们的视角新颖而特别,他们对美的发现常常是由疑问开始的。我问学生有没有感到一些地方很美,但又疑惑不解?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可以把“清香”比作“歌声”吗?是不是错觉?“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样写与前面柔美的意境是否不协调?太恐怖了吧……

    这些问题似乎不太着调,但联系上下文,恰能很好地分析出作者写作的独到之处。比如,通过讨论第一个问题,学生认识了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第二个问题的提出,恰能让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对比描写的妙处:灌木黑影的阴森恐怖比衬出杨柳倩影的柔美动人……可见,学生的质疑带有新鲜的个人阅读体验,而且也能够体现课文的重难点。

    书写美。最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结构特点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写法,启发他们小试牛刀,也来写一篇描绘校园景物的散文。组内评读后,每组推荐一篇优秀之作在班级展读交流。结果,还真涌现出不少既有模仿又有自己独特观察的佳作。比如,清晨,校园食堂前的莲心湖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女郎,湖面上氤氲的雾气随着太阳升起渐渐透明起来,似乎被远处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化解开了……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借来说明本文的教法学法呢?让学生在优美自然的文字中自由地畅想、畅读、畅谈,便可发现文章中无穷无尽的“宝藏”了。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南召县现代中学)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11/xw_2073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