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校全面创新

网友投稿  2022-12-12 00:00:00  互联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要加快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又要推动科技、教育的创新发展。

    纵观世界历次科技革命,不仅造就了新的世界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也催生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全球高等教育中心的变迁。这种变迁并非简单的规模和实力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科技革命演进,大学的办学方向、学科结构、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等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乃至重构。可以说,科技创新和科技变革一直以来都是推动现代大学进步的最强动力、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现代大学。

    科技创新不仅是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功能,更是促进高校全面创新的策源地和永动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独特作用,推动高等学校的全面创新,对抢抓世界科技革命和国际变局机遇,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校学科创新。学科是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的产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实际国情出发,逐渐探索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大学治理体系,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为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发挥了突出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到来,辩证认识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的逻辑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谁突破了“学科为基”的固化思维,抓住了学科创新的方向,谁就能够抓住高等教育变革的先机,就会顺理成章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一流大学。推动高校学科创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关键是要打破科技创新的壁垒和学科发展的瓶颈,鼓励支持跨领域科学研究,加速孕育新型学术组织,不断促进高校学科的创新性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创造性转化,构建完善更加适应新科技革命背景和发展要求的新的学科结构与体系。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并非简单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和研究过程中,而应该注重对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方式、目标等方面的变革。一是要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思维,让更多学生认识科学,热爱科学,积极投身科学。二是要加快最新科技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强化跨学科、跨领域的培养方式,构建面向重大科学问题和需求导向的知识结构与培养体系。三是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新、不畏失败、坚毅前行的科学品质与创新精神。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校社会服务创新。坚持服务“四个面向”是党和国家研判世界科技革命和国家发展需求,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部署与新要求。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积极作为、主动应变,抢抓战略发展机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一是要加快科技工作从以学科为导引向以需求为导引转变,进一步增强高校科技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断开拓高校科技工作的新领域、新空间,展现新作为。二是要推动高校科技从以自由探索为主向有组织创新模式的跨越,要强化高校科技的组织功能和动员能力,推动校内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校外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更加增强战略性、系统性的科研谋划,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前沿、综合攻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特色,敢于并善于组织实施重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工程,不断培养壮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要促进高校从学科下科研向科研下学科模式的变革,打破高校学科下科研组织管理的壁垒,加快构建校级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建设校企校所联合、跨学科交叉的新型学术组织和研究实体,不断增强高校科研与国家需求区域发展的适配度、集聚度,提升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与贡献。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校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高校改革发展最基础、最根本的任务,也是科技创新引领高校全面创新的本质要求与关键所在。无论是服务国家“四个面向”的要求,还是“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实现,归根结底要看高校办学理念与模式的改变,这是我国与全球大学面临的共同问题。一是要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要让科研成本和科技收益融入高校办学之中,提升科技服务高校综合发展的能力和实效,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开展重大前沿研究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人员的支持力度,让更多政策、资源和条件向优秀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倾斜。二是要转变高校的管理体制,构建跨院系的新型研发平台和学术组织,加快校外科研机构布局,形成有利于快速响应、人才集聚和高效运行的有组织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校从院校两级管理体系向科研和教学相互协同、互动发展的矩阵式管理模式转变。三是要改革高校评价考核机制,加快完善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方式,建立面向不同创新过程多元、灵活、精准的激励措施,形成更加有利于高水平人才和高质量成果产出的环境氛围。

    (作者系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重庆大学原副校长,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13/xw_2085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