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读书最安静,最质朴。那段热血沸腾的年少时光啊,以书为马,任意驰骋,我的青春因此繁花满枝,绿意葱茏。岁月浓淡皆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欢,读书可以增加生活的智慧和乐趣。捧起一本自己喜爱的书,走进去,满眼山川风

[db:作者]  2016-08-03 03:22:50  互联网

    —— 深嗅书香 自有风景 ——

    徐方方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语文教师。喜旅游,“性本爱丘山”;乐读书,“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平日里爱读三类书:文史哲类;教育类;人物传记类。精神偶像:古有孔丘、陶潜,近有鲁迅、梁任公。

    提到读书,首先想到的是我家墙上挂的两副对联,一副是“几百年人家无非行善,第一等好事即是读书”;另一副是“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这两副对联是我父亲找人写的,颇能体现他的志趣。父亲曾做过多年教师,一生爱书,手不释卷。我觉得,自己身上多少还是遗传了父亲的一些读书因子。读书,于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亲是民办教师,爱书的他省吃俭用订了几种报刊,常常成摞地堆在桌上。吃饭时,便是父亲的开讲时刻,有趣的故事一个接一个地讲,那时真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他怎么懂得那么多呢?于是,我也经常爬到桌上乱翻起来。上小学时,我最爱看《民间故事》,内容大多是民间英雄如何惩恶扬善,穷苦人如何母慈子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如今想来,正是这些充满美好想象的故事,把真善美的种子撒在了我幼小的心灵深处,铺就了我人生的精神底色。

    初中时,印象最深的是和姐姐每晚给母亲读《杨家将》,母亲听得高兴,我们读得也欢快。我还把父亲的一套《红楼梦》粗略翻了一遍,记得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三毕业那年暑假,考上中师的我,终于鼓起勇气把父亲半密封的小书柜翻了个底朝天,第一次在精神上饱餐一顿。《毛泽东诗词》读得爱不释手,磅礴大气和深厚底蕴令我仰慕不已。《金光大道》《暴风骤雨》《欧阳海之歌》这些书,使我对书中讲述的那个年代多了一些了解。还有贾平凹的几本小说,我囫囵吞枣地看完。最意外的收获是,父亲在师范学院进修时的教材里有几篇好文章,我反复读了几遍。那时,我最喜欢赵树理的小说,人物活灵活现,语言俏皮幽默。李瑛的诗《一月的哀思》一直镌刻心间,当时一遍一遍地读,读得泪水涟涟。

    后来,我上了师范学校,继而脱产进修大专,这5年是读书的一个爆发期。我的阅读渠道主要是到学校旁边的书屋租书,一天一毛钱,扣去吃饭钱,还能付得起。当时,中外经典小说读得最多,而读得最有感觉的是鲁迅的《呐喊》《彷徨》,巴金的《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现在,每当想起那时半夜蜷缩在被窝打着手电筒读书的情形,心里依然澎湃。最美好的是,这期间受古汉语教师的影响,我爱上了古典文学,恋上了古诗词。时至今日,我对国学的热爱有增无减。那段热血沸腾的年少时光啊,以书为马,任意驰骋,我的青春因此繁花满枝,绿意葱茏。

    为人师后,小说渐渐读得少了,散文、传记类越发喜欢。除文学书外,哲学类、历史类、科普类书籍也充盈于我的书架。现在,网上买书既方便又便宜,每年买书的开支要好几千元,家里举目四望皆是书,书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有书为伴,夫复何求?

    虽然读的书不算多也不深入,但在我心里,每一本好书都是太阳,让我的人生温暖而明亮。当我专注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滑过时,仿佛听到了那些高贵的灵魂在我耳畔低语,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真诚和爱意,一点点积淀在我的心底,我的心变得宁静而柔和,我享受这既亲密又甜蜜的对话。

    我有一个习惯,每买来一本书,先轻轻翻开书页,凑上鼻尖,深深地嗅那书香,那一刻,心里的快乐要溢出来似的。近年来,读书愈多愈觉得自己无知,往往是看一本书,会引出要看的十本书,再读,再引出一百本书,有时看到书桌上堆放的那一摞一摞要读的书,我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这大概是我读书的“饥饿感”太强了。像读《论语》,因为它记录的大多是孔子与弟子对话的只言片语,要想了解当时对话的情境,以及孔子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就必须翻看相关书籍,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傅佩荣的《我读论语》,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梁启超的《孔子》,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这样读,让我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更多的认识。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徜徉于书的世界,人生自有风景。

    —— 为己而读 滋养心灵 ——

    读书让心灵有个安顿处。许多时候,我们有烦恼,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静,有许多东西放不下,面对选择,犹豫不决,不够坚定。而读书能使人的心灵变得宁静、恬淡,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读书让我多了一份从容与执着。《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其实,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宁静。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书泉润心肺,生命自浩荡。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觉得,读书的高境界不是“为人”,而是“为己”。

    岁月浓淡皆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欢,读书可以增加生活的智慧和乐趣。关于读书,杨绛先生曾有一个比喻,说读书好比“隐身”的串门儿,我觉得非常贴切。是啊,不管是先贤圣哲还是学者伟人,也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是属于远古还是属于现代,你只要想见,不必打招呼,翻开书页就可闯进大门,再翻几页就登堂入室了。我们可以恭敬地旁听孔子当年对弟子的教诲,也可以聆听司马迁讲历史风云;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与朋友的对话,也可以向周国平请教幸福的真谛;可以倾听于丹品味《庄子》的心得,也可以学南怀瑾悟道。我们在“串门”的过程中,不是获得了许多生活的智慧吗?

    明月一轮为良友,诗书半榻是严师。每当我心烦意乱或萎靡不振时,就会不自觉地来到书的世界。捧起一本自己喜爱的书,走进去,满眼山川风物,满心温柔爱抚,心灵得到了滋养。几个时辰过去,心静下来了,智慧之灯也渐渐拨亮了。

    读书最安静,最质朴。有人可能觉得,整天读书的人是不是生活太闷了?也没有什么情趣吧?其实,我的生活恰恰因为读书而变得丰富多彩。比如,以前我很老土,对电影没多大兴趣,3年前几乎没去过电影院,可是后来看了不少人的书,都说看电影很有意义。像那本很流行的书《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中讲述的那样,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时间小偷,就是那些无意义、不断重复的低级趣味。他给出了一些建议,如用读书代替游戏,用思考代替发呆,用运动代替减肥,用欣赏电影代替看电视等,我觉得建议中肯,从此少看电视,多看电影。

    其实,看电影不只是娱乐,也是一种审美,一种陶冶。后来,我看《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雷夫就积极提倡学生多看电影,他还在学校成立了一个周末电影俱乐部。后来,我看了鲁迅先生的传记,才知他也极喜欢看电影。

    此外,读了陆羽的《茶经》,一直喜欢喝白开水的我渐渐喜欢上了喝茶,也学着品品茶香。看了散文大家汪曾祺和梁实秋关于谈吃的书,向来对吃没什么要求的我,居然对吃之事上了心,慢慢吃出一些趣味来。

    —— 且读且思 豁然开朗 ——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首先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比其他各学科担负着更多的塑造学生灵魂的重任,如果我们少读书甚或不读书,怎样借助祖国的语言文字熏陶感染学生?怎样使他们情感沛然,文采斐然,心境豁然?仅仅依赖学生时代的那一点点读书“积蓄”,我们拥有的就只能是一潭死水,这样,我们又怎能奢望会有清澈的知识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

    长期的读书积累增加了我的教学底气。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到家乡的高中应聘时,我与其他中文专业的高材生相比,还略胜一筹,评委教师都说我有书卷气。日常教学中,我的课堂也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遇到意外情况,都能从容应对。人常在书海中遨游,多与高尚者对话,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爱读书的先生才能教出爱读书的学生。我觉得,一名语文教师倘若引导学生爱上读书,爱读好书,那也是功德无量的。

    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和其他种类的文学。”我深爱古诗,明白“诗是构成生活的一种东西”。李白作诗的飘逸奇幻,杜甫作诗的沉郁顿挫,陶潜作诗的宁静淡远,苏轼作诗的豪放旷达,对我而言,均是绝佳的精神营养品,所以我平时爱翻看古诗鉴赏辞典。每带一届学生,我都会积极地推行“课外古诗词诵读”活动,每学期能背几十首,尽管这颇费功夫,但我知道,如此日积月累,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品位大有裨益。所以,劳神费力终不悔,惟愿诗意入心中。

    苏东坡有句名言:“读书万卷始通神”。多读书,自有灵感神通。鲁迅先生曾有这样的建议:“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现在的学科是互相交叉的,没有哪一门学科是孤立地“自成一统”,要使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必须博览群书。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每个月买3本书,一本学科专业书籍,一本名人传记,一本关于人类心灵的书。许多名家给青年教师的读书建议更详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披沙沥金的功夫我们可以省省,直接找专家引路,摄取精华,会省许多力气。像魏智渊编著的《教师阅读地图》《教师人文读本》,都是很不错的阅读路标。

    有人说,写作是吸收阅读的绝妙方法,的确如此。读后要写出来,必须做一番加工,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有见解,这必然要经历一个思考、组织的过程。另外,思想借助语言表达出来,还要求流畅或生动,这番功夫到位了,所读就自然而然地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养分。比如,为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写读书报告,我就写了两篇读书报告做示范,印发给他们,一篇是读龙应台的《目送》,一篇是读琦君的《母亲的金手表》。为了写这两篇读书报告,我将两本书阅读了一遍,提炼思想,锤炼文字,既加深读书感悟,又有效指导学生。

    写得多了,积累得多了,思考得多了,教学智慧和生活智慧也会增多,成就感、幸福感就会增强。像“青春语文”领军人物王君,十几年坚持写班级日记、教学随笔,凝结成十几本书。她说,写作是我们的道场,用文字打败时间,写下即永恒。我深以为然。我从2012年开始写博客,虽说中间也有懈怠,但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有时翻看自己记录下的点滴,感动犹在。为了写得更精彩、更尽兴,我会读更多的书汲取营养。读写本是一对相依相伴、相亲相爱的孪生姐妹,好好呵护她们,甜美日子会更早到来。

    应知学问难,在于点滴勤奋。我们要利用“时间边角”来读书。要想让读书像平时的洗脸、刷牙、吃饭、睡觉一样成为自然的事情,绝非一日之功。平时,我们忙着备课、上课、改作业,工作累、压力大;回到家,又要管孩子、做家务,似乎少有读书时间。其实,这些绝不是障碍,只要想读书,不论何时何处,都可以读。我们要善于利用整块时间的“边角废料”来读书,日积月累也能读不少。我专门买了一些袖珍书,这样便于随身携带,在等公交车时,在饭店等饭菜上桌时,在车站排队等候时,我都可以拿出来看看,像背诵《论语》,我利用零碎的时间背了不少。听书也是很好的读书方式,我做家务时,利用电台陆续听完《康震讲唐宋八大家》《南渡北归》《郦波讲竹林七贤》,边听书边干活,身体不累,精神愉悦,何乐而不为?所以,不论多忙,人要学会忙里偷闲,为自己留一块读书的“自留地”。

    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我闭目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是我自己的心,那么上面美丽的“天光云影”就是一本本好书带给我的惬意与雅趣,那“源头活水”自然就是我最爱的书了。

    走进书中,为我们的心灵掘一眼清泉吧!

    推荐书目

    《论语》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史记》 司马迁

    《红楼梦》 曹雪芹

    《苏东坡全集》 苏轼

    《陶渊明集》 陶潜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南渡北归》 岳南

    《鲁迅杂文》 鲁迅

    《青春之语文》 王君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13/xw_2095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